地方文献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库”,承载着地域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与人文记忆。阜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馆依托专业化收藏体系,联合社会各界捐赠,构建起地方文献的保护屏障,让民间的文化瑰宝得以系统性留存,为城市留住历史根脉、激活文化生命力。 老文献都是“传家宝” “这些老文献,每一页都承载着阜阳的‘老故事’,我们得像对待自家传家宝一样守护着!”阜阳市图书馆馆长苏允雅谈及地方文献时,眼中满是珍视。作为地方文献收藏的“当家人”,她带领团队搭建起系统化、专业化的收藏体系,让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文脉“守护者”。 馆内两大核心区域见证着团队的心血:靠墙书架上,从市图书馆老馆搬迁而来的万余册“宝贝”整齐排列,《阜阳县志》《阜阳地区志》等泛黄典籍静静地诉说着历史;对面的预留捐赠区则专为市民捐赠的“宝贝”而设,目前累计接收3625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献。“地方志、家谱、非遗书籍,每类都单独建台账,丢一本都心疼!”苏允雅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图书馆与市委史志研究室合力打造的“阜阳史志空间”,整合了阜阳8个县(市、区)的史志资源,精选174种合计648册珍贵书籍。“从《中国共产党安徽省阜阳历史》翻到《阜阳年鉴》,就像顺着阜阳的时光河流走了一遍!”工作人员苗雨露说,这里不仅是地方文献的集合地,更成为市民“看一馆而知一城”的文化窗口,让史志“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落地生根。 为让文献“活”起来,阜阳市图书馆推出多项“暖心举措”:免费开放在馆查阅,官网开设“赠书留芳”栏目公示捐赠名录。“大家把一辈子心血捐给我们,得让这些书有‘仪式感’!”苏允雅的话道出了团队对文献的敬畏之心。 一次捐赠一段暖心故事 保护地方文献,不只由市图书馆唱“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共谱的“文化大合唱”。从耄耋老翁到扶贫干部,从专业机构到普通市民,阜阳人用捐赠续写着文化传承的暖心篇章。 2023年10月新馆试开馆首日,1935年出生的鲁迅文化研究者谷兴云来到市图书馆,将一部鲁迅文化研究随笔——《书话十二家》递到馆员手中。老人说:“这里收录的是我和老一辈鲁迅文化研究者的心血,放在市图书馆比锁在家里强,能让年轻人知道,咱阜阳在鲁迅文化研究方面也有不错的成果!”这位新馆首位捐赠者,用赤诚拉开了社会捐赠的序幕。 2024年5月,颍东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周维彬带来113册文献,其中清代水师提督程文炳将军的手札——《程文炳手札释文》尤为珍贵:“捐给图书馆,既能好好保存,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咱阜阳有这样一位爱国将领!” 同年6月,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武携45位专家的586册著作而来,其中,256册是他耗时十余年精心搜集的“硬证据”。“交给图书馆,研究阜阳历史就有了‘活材料’!”他笑着说。其中35册影印珍贵史料,不仅成功填补馆藏空白,目前更已按古籍收藏标准完成入藏。 安徽青年报记者杨益军的捐赠,则为这份“阜阳情”添了浓墨重彩的时代一笔。作为共青团安徽省委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他将自己在草河湾的扶贫岁月凝结成故事,出版了《草河湾扶贫纪事》一书,向市图书馆捐赠了100多册。“我把扶贫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留在阜阳市图书馆,既是给这段岁月留个纪念,也想让更多人看见脱贫攻坚里的基层温度,记住那片土地上的奋斗故事与坚守。” 民间捐赠中,家谱故事尤为动人。2024年3月8日,颍东市民程传飞将《阜阳颍东程氏支谱》(程文炳家谱)捐赠给市图书馆时,特意翻到“一门三提督”章节。他说:“程文炳将军抗日抗法的事迹,是咱阜阳人的骄傲!捐给市图书馆,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份家国情怀!”目前,阜阳市图书馆已收到23个姓氏的74本家谱,每一本都承载着市民“让根脉永续”的期盼。 为回馈市民的信任,阜阳市图书馆为每一位地方文献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对重要捐赠还举办专门仪式。“人家把‘宝贝’捐给我们,就是信得过我们,绝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苏允雅说,正是这份双向尊重,让“捐文献、护文脉”的理念走进更多阜阳人心中。 护好文脉守住初心 “市图书馆守着‘家底’,老百姓送来‘宝贝’,这就是最棒的双向奔赴!”这是市图书馆团队与捐赠者的共识。专业守护与社会参与,不仅让文献从“单一馆藏”走向“多元活化”,更让阜阳文化根脉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以前的民间捐赠中,史志类书籍居多。现在家谱、非遗书籍、名人手札,门类越来越丰富!”翻着捐赠台账,苗雨露告诉记者,目前,馆藏的2套57册《颍州志》,成为研究阜阳历史的“活化石”;23个姓氏的家谱,搭建起阜阳人的寻根平台;杨益军写的《草河湾扶贫纪事》,记录下脱贫攻坚的奋斗足迹;各县(市、区)年鉴,则为政府决策与学术研究提供支撑。 市图书馆还计划搞点“新花样”:举办家谱文化展,把程氏支谱里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召开非遗文献读书会,让《杜氏刻铜》等非遗书籍里的手艺被更多人看见;设立一个扶贫记忆角,讲述《草河湾扶贫纪事》里的故事,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谈及文献捐赠,周维彬说:“捐文献不是‘送出去’,是‘交出去’,交给市图书馆,就是交给了能让文化更好地‘活’下去的地方!”杨益军则表示:“我的扶贫岁月能够成为地方文献的一部分,与阜阳的历史文脉连在一起,对我来说,是无比珍贵的事!” 从市图书馆团队细心“守家底”,到阜阳人纷纷主动“送宝贝”,从泛黄典籍到鲜活的时代纪实,地方文献保护已形成“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的完整闭环。“每一份文献都是阜阳的文化基因。”工作人员望着满架典籍,语气坚定,“我们会一直守着这些‘宝贝’,也盼着更多人来添‘宝贝’,让阜阳的文脉,连着历史、载着时代,一辈辈传下去,永远鲜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