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精力不如从前,总是疲惫乏力?爬几层楼就气喘吁吁,动不动就累?别急着归咎于“年纪大了”——这可能是你的肌肉在悄悄“消失”。 研究显示,从30岁起,肌肉每年流失1%-2%;50岁后,力量每10年下降15%;70岁后,更是断崖式下降30%。“存钱不如存肌肉”——这不仅是身材的加分项,更是我们身体里真正的“抗衰神器”。 肌肉不只有力量 更是“抗衰关键” 2022年发表在运动科学领域顶级期刊《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需要用30-60分钟(约每天5-8分钟)进行肌肉强化运动,就足以显著降低死亡风险。肌肉是保护身体的“全面型选手”: 强健骨骼,远离骨质疏松风险 拥有强健的肌肉,是拥有强健骨骼的前提。肌肉与骨骼,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力学搭档”。骨骼是身体的支架,负责支撑与杠杆作用;而肌肉则是力量的引擎,通过收缩提供动力,驱动身体完成每一个动作。 肌肉量越足、力量越强,在运动时对骨骼产生的良性应力刺激就越多,促使骨细胞更活跃,从而有效提升骨密度,将骨质疏松的风险降至最低。同时,肌肉能显著增强我们的平衡能力与关节稳定性,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 保护心血管,降低慢病发生风险 骨骼肌质量与心脏病、中风的风险有关。2019年一项研究显示,与骨骼肌质量最低的人相比,中年时期骨骼肌质量最高的人患心血管疾病(如心梗)的风险降低了81%。 肌肉减少则会增加疾病风险。2025年2月,另一项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的研究表明,肌肉减少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肌肉减少症病情进展将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而逆转甚至是恢复正常,则又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提升免疫力,助力身体对抗疾病 肌肉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德国癌症研究中心一项研究显示,免疫力跟身体的肌肉质量很有关系,肌肉量越充足,对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就越强。 当肌肉流失,这种免疫支持作用就会减弱。因此,保持充足的肌肉量,就等于为免疫系统储备了充足的“战略物资”,让身体在面对感染和疾病时,拥有更强的防御和修复能力。 活跃大脑功能,延缓认知衰退 2023年,《神经科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喜欢运动健身的人会拥有更健康的大脑,原因就在于每当肌肉运动收缩的时候,都会向周围环境释放各种化合物。这些化学信号分子随着血液流动到全身,进入大脑后会影响海马体的功能,从而帮助大脑维护学习和记忆功能。 紧致肌肤,维持年轻弹润状态 2023年,《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练肌肉能改善皮肤状态,让皮肤更加饱满。研究人员让久坐的女性进行规律的腿部肌肉训练,结果发现,在肌肉增长的同时,她们的皮肤也发生了逆龄改变——真皮层显著增厚,皮肤弹性也明显提升。 几个小动作 自测肌肉是否“告急” 初步筛查:指环试验 这是一个简单直观的初筛方法。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环绕住非优势腿的小腿最粗处。如果指环能合拢且略有空隙,说明你的肌肉量可能已经不足,需要引起注意。 四肢骨骼肌:测小腿围 用软尺测量双侧小腿的最大周长。 参考标准:如果男性<34厘米,女性<33厘米,则提示可能存在肌肉流失,建议前往医院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专业评估。 下肢力量:起坐/步行测试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测量5次起坐时间或6米步行速度。起坐时用最快速度不借助双手起坐;行走时中途不加速不减速,至少测量两次,取平均速度。 参考标准:若5次起坐时间≥12秒,步行速度<1米/秒,则表示身体功能下降。 上肢力量:握力测试 使用电子握力计进行测量,通常测2-3次取最大值。 参考标准:通常男性握力<28公斤,女性握力<18公斤则表明肌肉力量较弱。 吃对+练对,轻松“存肌肉” 吃对营养:为肌肉提供“优质原料” 补充足量优质蛋白:蛋白质是肌肉合成的核心原料。建议每日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2-1.5克。例如,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约72-90克蛋白质。 优质来源:鸡蛋、牛奶、鱼虾、瘦肉、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建议将这些食物均匀分配至一日三餐中,吸收效果更好。 重视维生素D摄入: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钙吸收,并直接参与肌肉蛋白质的合成。除了适量摄入动物肝脏、蛋黄、多脂鱼类等,每日可以进行15-20分钟的户外日照。 保证抗氧化物摄入: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的深色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西蓝花、猕猴桃、蓝莓),有助于减少运动后的肌肉损伤和炎症,加速恢复。 合理运动:给肌肉“生长信号” 【上班族】 碎片化运动:如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通勤,用走楼梯代替乘电梯,在办公间隙进行靠墙静蹲或坐姿抬腿。 规律训练:每周安排2-3次力量训练,优先选择深蹲、俯卧撑、臀桥等能调动多肌群的复合动作,只需一对哑铃或弹力带,在家就能完成。 【老年人】 “坐姿”力量训练:安全系数最高。例如坐姿抬腿(强化股四头肌)、坐姿推举(用水瓶或小哑铃)、站姿扶椅提踵(锻炼小腿),每组10-15次,感到肌肉微酸即可。 遵从“循序渐进”原则:切勿急于求成。可以从每组8-10次开始,感觉轻松后再慢慢增加次数或组数。运动时保持自然呼吸,不要憋气。 据《健康时报》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