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一位农民的学术之旅

2025-11-13 08:26|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1165|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姜子牙雕塑


      临泉,皖北平原上的千年古县,因“姜尚故里”的文化名片备受瞩目。然而多年前,就连当地人对这一说法也心存怀疑——“姜子牙真的是临泉人吗?”面对河南新蔡、山东日照等多地的“姜尚故里”之争,农民学者左天云以一人之力,踏遍鲁豫皖三省,皓首穷经数十载,为“姜尚故里”在临泉构建起一条从史料典籍到考古发现的完整证据链。如今,他的研究成果被《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等权威著作收录,他本人也于近日入选2025年第三季度敬业奉献类“阜阳好人”。这位没有固定收入、却把毕生积蓄投入文化事业的老人,用行动诠释了“守护文化根脉”的真正含义。

左天云


  开启“姜尚故里”求证路

  “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让临泉的历史‘活’起来。”初冬暖阳下,78岁的左天云坐在堆满古籍的书桌前,手指抚过泛黄的书页,眼神坚定。这位土生土长的临泉县鲖城镇潘寨村人,早年务农、当过乡聘干部,后在企业任会计,却始终对家乡的历史传说魂牵梦绕。

  “上世纪70年代,我在田间劳动时,常听老人讲‘姜子牙在姜寨练兵’的故事,那时候,在田间地头还能捡到刻着模糊文字的姜尚故里残碑。”左天云回忆,当时临泉虽已提出打造“姜尚故里”名片,但河南新蔡、南阳、山东日照等地为“姜尚故里”说占据主流,就连临泉本地人对姜子牙在临泉一说也存疑。

  “文化是根,若连自己的历史都讲不清,何谈文化自信?”带着这份朴素的执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左天云开始利用农闲和工作之余搜集史料。没有经费,他就省下饭钱购买《左传》《中国通史》等典籍作参照;没有导师,他以书为友,在孤灯下批注啃读;为核实一个地名沿革,他骑自行车往返百里拜访老农。“那段日子,家里人说我‘不务正业’,但我知道,心中那颗为‘姜尚故里’正名的种子,已经发芽了。

  用史料与实物编织“证据链”

  2016年,左天云当选临泉县姜子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从此,他便将“姜尚故里”论证作为自己的使命。“我深知,学术之争需以证据说话。”为此,左天云开启了一场跨越鲁豫皖三省的“学术苦旅”。

  “我先以典籍为证,厘清行政区划沿革。”左天云从地方志入手,在河南新蔡县档案馆发现关键线索:嘉庆《汝宁府志》明确记载“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为吕侯后,故有姜寨,今属颍州(现阜阳市)。”结合行政区划史,明清时期新蔡县北部划归颍州,民国临泉建县后,姜寨镇正式纳入临泉版图。“这就从地理沿革上证明,古‘姜寨’即今日临泉县姜寨镇。”

  “我们还有汉代石碑作证据。”左天云介绍,1958年,临泉涎河清淤时,曾出土一块刻有“姜尚故里”字样的巨型石碑。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为汉代碑刻。“说明早在两千年前,临泉姜寨就已被认定为姜子牙故里,比其他地区的记载早了近千年。”

  此外,左天云还在《姜尚文化》期刊上收录了国内外70余篇研究论文,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被《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安徽人物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采用。

  “研究中,我坚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左天云介绍,为了一条史料、一个地名沿革的确证,他自费跑遍河南、山东等周边省份的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比对不同版本的县志、府志,常茶饭不思,反复推敲。他常说:“文化是严肃的,我们要用扎实的证据,让‘姜尚故里’这四个字立得住、叫得响。”

  擦亮地方文旅名片

  左天云告诉记者,研究不是藏在书斋里的学问,要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年过七旬的他,自学微信、抖音,先后发布120余条短视频。视频中,他用皖北方言讲述“姜子牙钓鱼”“姜寨地名由来”等故事。他还协助安徽卫视拍摄8集《历史名人在安徽》专题片,将《汝宁府志》记载、汉代石碑等“硬证据”转化为通俗叙事,让全国观众直观感受临泉的历史底蕴。后来,中国新闻社以《“姜太公故里”安徽临泉成“封神迷”打卡地》为题进行报道,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游客来到临泉感受姜尚故里的风韵,昔日沉寂的文化资源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如今,临泉“姜尚故里”已成为皖北文旅名片,左天云正在筹备“姜子牙文化进校园”课件。“只要我还走得动、写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这位穿着布鞋、戴着老花镜的农民学者,用半生心血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坚守;而那些默默为文明续脉的人,本身就是活着的历史。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