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厚植地方文化根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阜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有“三子”(老、庄、管)文化、魏晋文化、欧苏文化,加上农耕文化、民间艺术等枝繁叶茂,共同成就了阜阳区域文化辉煌。要加强阜阳千年文脉底蕴研究,进一步增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为建设区域性文化强市、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新篇章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子”文化厚植底蕴 “三子”文化为阜阳千年文脉厚植了深厚底蕴。其中,老庄文化、曹魏文化等重要的历史文脉,与阜阳地区有着深厚渊源,是构成阜阳独特文化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老庄的出生地涡阳、蒙城现不属于阜阳辖地,但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阜、亳两地同属一个区域。先秦时期,阜、亳都属于商王朝势力范围;秦汉之际,阜、亳皆为西楚所辖;魏晋时期,阜阳北部设谯郡,南部设汝阴郡,均属于淮河文化区;唐武德年间,亳州曾作为总管府,下辖过颍即今日的阜阳;新中国成立后,亳州为阜阳辖地;2000年,亳州、蒙城、涡阳、利辛从阜阳分离而独立为地级市。应当看到,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定的区域,其划分一般要考量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但是,行政区毕竟不同于文化区,无论是特质文化区,还是复合文化区,总是遵循人类文化地域分异规律,呈现一种客观发展过程。行政区域不能反映文化的地域分异。从历史维度看,分分合合,割不断阜、亳两地的千年文脉,也分不开两地的千年感情联系。阜、亳同属于淮河文化区,这一文化区域覆盖皖北六市,是安徽四大文化圈之一,融合了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的特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民俗风情。两地在区域文化上具有相同性,共同构筑了淮河文化格局和人文景观。基于此,以文化地理学的视野审视,“三子”文化为阜阳区域文化提供了深厚底蕴,阜阳千年文脉里流淌着老庄文化血液。 老庄开创了道家学派,两人皆是文化巨擘,其哲理散文皆为千古绝唱。老庄将荆楚文化的虚无风尚和荆楚神学吸纳揉合于道家思想中,使道家哲理深邃玄妙,想象神奇怪诞,情趣浪漫洒脱。他们所宣扬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等理念,与阜阳的社会发展、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取向相融合,成为阜阳区域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他们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以天为则”等思想,深刻塑造了阜阳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以富有哲理的思维方式解读了人生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此后,在阜阳不乏传承老庄思想的代表人物,魏晋时期的夏侯玄、嵇康、嵇绍、刘伶等都是道家思想的忠实捍卫者,宋代的陈抟对老庄一往情深,有独到见解,开创三教合一的陈抟学派,影响一代学术之风。在阜阳区域文化中,形成了以维护道家思想为己任的一方学术流派,自战国始传播至全国,同其他地方文化相互融合,但发挥主要作用的依然是老庄道家,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对中国社会政治架构、治国理念以及人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行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与儒家文化并肩的一种文化。可以说,老庄文化成就了阜阳区域文化的首次辉煌,表现出非凡的魅力,显示出领袖诸子的风度,彰显出阜阳区域文化的灵魂,成为阜阳区域文化的原色,是阜阳区域文化的深厚根脉。 出生于颍上的管子,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他以辅佐齐桓公图强争霸天下为目标,从国家长远利益考量,以谋治国,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霸业,充分展示了管子的治国谋略,其学说融合了道、儒、法、阴阳诸家,形成兼容并蓄的哲学体系,其经济思想早于西方2000多年,与老子、庄子共同构建了阜阳区域文化史上三峰屹立的文化格局。 魏晋风骨流传千年 曹魏时期,阜阳之地曾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元文化在此交融,汇聚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风貌。曹操父子是魏晋时期阜阳区域文风的领袖人物,率领建安文人诗文唱和,兼笼前美,作范后来,呈现出悲凉慷慨的文风,形成誉传千古的建安风骨。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曹丕是敢为人先的文坛领袖,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燕歌行》是我国第一首艺术较为成熟的七言诗,《列异传》是我国第一部志怪小说。曹植为建安之杰,其《洛神赋》乃是魏晋赋之首。曹魏集团、建安七子及竹林名士中就有不少是汝阴、谯郡人,其中不乏能文之士,曹氏家族文才辈出,自曹操始到东晋,有作品传世者达15人。夏侯氏家族中也有5人能文,其中,夏侯玄是魏晋玄学的奠基者和领袖。嵇氏家族中的嵇康、嵇绍以高超的智慧开创了深邃隽永的竹林玄学,其崇尚自然、热衷玄学,不拘形迹、率真任诞,形成所谓“名士风度”,即“魏晋风流”。他们以道释儒,弘扬老庄,敷述玄理,抨击时弊,显示其强烈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融通了道儒为一体的学术风气。曹氏父子以其政治地位优势和文学创造精神及成就,夏侯玄、嵇康以道儒融合开玄学之风,为乡党所敬仰;流风所及,造就阜阳区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成为继先秦三子之后的阜阳区域文化的第二次辉煌。 欧苏文化焕发新采 阜阳人津津乐道的欧苏文化,是阜阳区域文化流变的精彩篇章,丰满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活力。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黄金时期,虽常有文人墨客在阜阳过往居留,当地也有善文之士,但缺乏领袖人物,尚未形成气候。北宋时期,阜阳属京畿之地,境内颍涡之水成为汴京连接江淮的重要水上通道。境内名扬天下的颍州西湖胜景,自唐始就是“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的游览胜地。宋时已名扬天下,“未觉杭颍谁雌雄”,很多达官贵人、墨客骚人如晏殊、欧阳修、苏东坡、吕公著、韩琦、邵雍、范仲淹、曾巩、梅尧臣、宋庠、陈师道、周邦彦、赵德麟等以及金代的党怀英、明代的屠隆,直到清代的刘体仁、黄景仁、程溶等来此任职、寓居、游赏、访友,他们徜徉于颍州西湖,乐以忘返,诗文唱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歌咏西湖美景的诗章。使阜阳及颍州西湖声誉鹊起的,非宋代文学大师欧苏莫属,两位文学大家各有100多首吟咏颍州西湖美景的诗词传世。欧公以擅长于词的妙笔为颍州西湖写下了《采桑子》10首词,抒发“西湖好”的激赏情怀。东坡以“西湖虽小亦西子”“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诗句抒发“得颍意甚奇”的喜悦之情。欧苏的这些诗词,真实记述了他们在颍州的生活交游、政绩实践与风土人情,是留给阜阳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欧苏西湖诗词虽为客籍文化,但充盈了阜阳区域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在阜阳打造“千载名城、千古名相、千年伯乐、千万人民”城市名片中焕发出穿越时空的动人风采。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