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21岁的谢明明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4月9日上午,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阜南王堰镇的谢明明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随着机器嗡嗡作响,宝贵的“救命种子”——造血干细胞,一点点被分离出来。 他的大爱之举,也将为远在北京的一位受捐者,送去一份生的希望。 一次机缘巧合,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1999年出生的谢明明,今年21岁,老家在阜南县王堰镇。 2016年,谢明明考入安徽理工大学。谈及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笑了笑:“这是一次机缘巧合。” 2017年6月,学校举行毕业季献血和造血干细胞采样活动。 正读大一的谢明明,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去献血。当听志愿者说献血的同时可以加入中华骨髓库,他就毫不犹豫地同意献血采样,并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当时没考虑太多,觉得也算是做件好事。” 去年11月,在校读书的谢明明突然接到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的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进行下一步的高分匹配。“刚听到这个消息,很惊讶,但当时就答应了。”随后,谢明明接受了高分辨采样配型、体检。 接到捐献通知才告诉父母 然而,原定于今年春节后的捐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得不搁置。 3月中旬,疫情缓解后,中华骨髓库通知重启移植计划。但当时,谢明明之前的体检结果已经超过了时效,他重新到医院再次进行了体检,并在3月底接到了捐献通知。 直到这时,谢明明才告诉父母自己要捐献造血干细胞。 “刚开始,父母有点担忧,但我把捐献的内容告诉他们,并告诉他们不会影响健康。”谢明明从网上找到很多捐献的知识、视频,给爸妈讲解,最终打动了父母。 “答应的事就得做到,何况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这是谢明明给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坚定的答案。 4月4日下午,谢明明从阜南赶到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那里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工作。临行前,他拒绝了父母的陪伴。 4月5日至8日,谢明明连续4天接受注射动员剂;4月9日上午,正式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过程持续了5个多小时。谢明明表示,除了采集当天手指部分有些麻以外,其他感觉良好。 采集完成的当天,从谢明明身体里分离出来的“生命种子”,就飞驶北京,给患者带去生的希望。“我只知道对方是一名中年女性,正在北京接受治疗,其他都是保密的。”谢明明说。 留守儿童、大学生、军人 “孩子从小就懂事、忠厚、热心,决定要去救人做善事,我们怎能不支持?”谢明明的妈妈说,谢明明兄妹5人,他是最小的儿子。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一直刻苦努力,品学兼优,从不让父母操心。家里堂屋墙上贴满的奖状上都是他的名字。 2017年9月,谢明明在学校报名入伍参军。“男儿不当兵是终身遗憾。”谈起从军,谢明明说,当兵报国是他从小的心愿。大二开学,看到在大学生中征兵的消息,他便按捺不住激情,断然报名参军,如愿走进部队。 在部队,谢明明表现突出,每次训练都名列前茅。他的人缘好、脾气好,和新兵老兵都能处得来。2018年,谢明明被评为优秀义务兵,所在班荣立集体三等功。 2019年,谢明明退役。2020年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原所在部队被抽调到火神山医院执勤,看到战友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身影,他有些遗憾:“如果没离开部队,肯定也能参加抗疫。” 没能到武汉一线,但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能送给别人生的希望,让谢明明有了些许安慰。 记者从阜阳红十字会了解到,2016年开设中华骨髓库安徽省阜阳分库。截至目前,有近2000名志愿者入库,有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他身上有种特别的气质 辅导员钱元:他的身上有种特别的气质,一直是个很乐观、阳光的男孩,笑的时候脸上有两个酒窝,很有礼貌。他是一名95后退役军人,自律、阳刚、勤奋、乐观,他保持了长期跑步、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退役复学后,他组建班级‘小樱花跑步QQ群’,积极带领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同时,他关心关爱同学、主动帮助他人。有同学借用他的电动车,他就配了一把备用钥匙让大家随时取用…… 同学邵彤蕊:他往那一站就是个正直的人,骨子里就透着正气,就是一个好人! 室友王显锋:尽量给别人提供方便,哪怕自己麻烦一点、吃亏一些也不在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