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人对“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给亲人写遗书、留遗嘱的想法,变得现实起来。在中华遗嘱库开通的“微信遗嘱”平台上,不少网友体验了一把。这样的“情感遗嘱”有法律效力吗? 上线1个多月,5000多人立遗嘱 昨日,记者通过关注“中华遗嘱库”微信公众号,找到了当下流行的“微信遗嘱”小程序。 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多种形式,完成一份“情感遗嘱”。这份特殊的网络遗嘱,将在未来某个时间,或本人去世以后,由中华遗嘱库将其寄送给相关的人。 疫情爆发后,中华遗嘱库各登记中心的现场接待和登记服务处于暂停状态,而网络咨询和预约量暴涨,多数人因疫情对生命多了更深的感悟。于是,一个多月前“微信遗嘱”应运而生。 记者通过“中华遗嘱库”人工服务咨询了解到,“微信遗嘱”上线后,已有超5000人立了遗嘱。尤其是清明节后使用该平台的用户数量暴增,高峰期24小时内有1427人留下“情感遗嘱”。其中,既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有参与疫情防控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等。 一线护士把对孩子的嘱托写进遗嘱 “当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许多人对生死有了更深的感悟,重新审视生命。” 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说,人们大都会反复思考自己究竟能写下些什么,最后落到笔端的都是最深的表白和祝愿。 市六院护士倩茹(化名),在疫情特殊时期主动请缨到一线。自认为天生属于“乐天派”的她,在直面病毒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紧迫感,也体验了一把“情感遗嘱”。 她在“情感遗嘱”中写道:“亲爱的女儿,作为党员,妈妈必须冲在前面……牵挂和想念,让妈妈有了动力和力量……”遗嘱中,字字句句都是对孩子的嘱托。她还配了一张身着防护服对着镜头“比心”的照片,希望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女儿。 记者从后台信息来看,这些“情感遗嘱”并不涉及财产分割等,而大多是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写进遗嘱,比如要对身边的亲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等。 具有法律效力吗? 不少网友会有疑问,这份“微信遗嘱”具有法律效力吗?会泄露个人隐私吗? 中华遗嘱库客服工作人员解释,“微信遗嘱”是表达对家人的叮咛、嘱托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遗嘱。对于涉及财产内容的遗嘱,还是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办理。 在中华遗嘱库“微信遗嘱”小程序后台,工作人员会对用户发来的每一封“微信遗嘱”进行审核。“如需对财产进行有法律效力的分配,建议在中华遗嘱库留一份正式的遗嘱。” 同时,“微信遗嘱”小程序是一项公益服务,是免费的。中华遗嘱库会在后台进行审核,保护用户的隐私。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