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习近平视察安徽四周年特别报道 关键时刻赢难而上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2020-4-25 15:34| 编辑: 刘黎 | 查看: 17010|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冯启俊 杨燕|来自: 阜阳日报

      2020年,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之年,脱贫攻坚迎来决战决胜之年。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脱贫攻坚目标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回旋余地。面对艰巨的历史重任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市委市政府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尽锐出战、全力攻坚,吹响了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的“冲锋号”。
  
  谋划“33111”年度重点任务,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
  
  阜阳,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皖北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沿淮行蓄洪区“三区”叠加的安徽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人口占全省1/4左右。
  
  近年来,我市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00.99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2.4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2.8%降为2019年的0.27%,2014年的516个贫困村到2019年已全部出列。但剩余贫困人口仍然较多,脱贫后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实现全面小康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
  
  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既是千百年来摆脱贫困的历史性机遇,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起点。
  
  面对历史赋予的重任,我市坚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头等大事来抓。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了“33111”年度重点任务,即:顺利实现颍东区、阜南县、临泉县3个县区高质量摘帽,全力确保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三类户”高质量脱贫、不返贫、不发生新的致贫,统筹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等一体高质量整改,高质量组织开展一次脱贫攻坚普查,坚决守住不因干部作风问题等出现涉贫重大负面舆情一条底线,谋划制定了年度工作要点,促进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作为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区,我们要全面分析疫情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摸清底数、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补齐扶贫工作短板,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省政府副省长、市委书记杨光荣多次强调,要深刻认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性,深刻认识关于高质量脱贫工作要求的严肃性,深刻认识完成我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艰巨性,深刻认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时间的紧迫性,坚决杜绝盲目乐观、松劲懈怠情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2月中旬,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不忘脱贫攻坚责任,提出了“八个一律”的工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帮扶责任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扶贫专干,一律到岗履职;因防控疫情造成的产业、务工等损失以及产品积压等,一律摸底核实,拿出帮扶措施;已开工、待开工的扶贫项目建设,一律尽快复工和开工;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有外出务工需求的,一律摸清底数,帮助尽早返岗;各地扶贫车间没有复工的,一律创造条件,帮助尽快复工复产;贫困户正在实施、计划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一律加快推进,实现年度增收目标;中央巡视回头看、国家考核反馈等问题,一律整改到位;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一律实现“动态清零”。同时,研究出台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方面20条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随后,市委市政府出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抓好“3+6”重大任务和主要工作,“3”即落实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三项重大任务,“6”即统筹做好稳岗就业、春季农业生产、基本民生保障、争取政策支持、社会稳定、舆论导向等六项重要工作。
  
  按照中央及省委、市委要求,广大干部迅速到村到岗开展工作,“战疫”与“战贫”两手抓,全面排查疫情对贫困户的影响,既当疫情防控一线战将,又当脱贫攻坚尖兵。市扶贫局切实做好保障工作,积极协调免费为一线扶贫干部和驻村人员捐赠疫情专属保险11620份,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决扛起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深入一线、进村入户,查实情、解难题、出实招。3月3日,杨光荣深入阜南县、临泉县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在临泉县宋集镇扶贫车间,得知入驻的巨峰服饰公司用工117人,只有70多人上岗,杨光荣详细询问不能全员上岗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员工多数是留守妇女,现在孩子因疫情影响在家上网课,员工无法来上班。”“能不能让员工把产品带回家去做?”“我们也在尝试,今天送了3台缝纫机。”杨光荣当即要求当地负责同志,对受疫情影响无法上班的贫困群众,组织扶贫车间把机器、原料送到家中,让他们在家就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服务支持工作,帮助入驻扶贫车间企业送机器、原料,及时出台对企业的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
  
  主要负责同志拿出更多精力抓脱贫攻坚工作,分管负责同志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全市516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扶贫专干上门入户开展工作,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等为抓手,坚决打好“354+N+X”突出问题整改歼灭战,实打实、硬碰硬,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拿出绣花功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对每项脱贫攻坚重点工作,阜阳都建立了定期调度机制,真正做到有部署、有推进、有落实。市委成立9个专项督查组,由12名市级领导牵头,对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四大增收行动”应对挑战,打好贫困群众增收“组合拳”
  
  2月11日、13日,我市临泉籍176名在宁波务工人员,分两批乘坐7辆大巴专车,安全抵达务工企业。
  
  2月18日下午2点55分,“送您上岗”阜阳至宁波G9383免费高铁专列自阜阳西站开出,近600名阜阳籍务工人员“点对点”返回宁波丰和制衣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复工上岗。这是我省今年发出的首趟务工人员返岗专列。
  
  “健康证、通行证政府部门昨天给我们办好了,只要带着行李来坐高铁,其他的什么都不要操心。”对颍上县盛堂乡外出务工人员吴浩来说,今年的出行特别舒心,连从村里到高铁站的路程也有“专车”送行。
  
  疫情之下,200多万务工大军出行受阻,不少人滞留家中。市委市政府提出,把稳岗就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工作。我市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信息摸底、健康检查、交通组织等工作,组建的“送您返岗”小分队分赴长三角等重点城市,已和23个市建立联系,组织开行宁波、义乌等城市的“点对点”返岗专车专列,让外出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
  
  我市可以说是在全国率先启动这项工作的城市。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作出的“要鼓励低风险地区的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的指示要求。
  
  有的贫困户考虑风险因素不愿外出,有的贫困户无法回到原工厂,生产资料运不进、农产品卖不出,还有些特色产业扶贫项目无法落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阜阳市聚焦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带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及带贫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销售帮扶,迅速启动实施脱贫攻坚“四大增收行动”,着力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把造成的损失夺回来、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促进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深入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增收行动,市、县两级编印《就业指南》送到户,提供了市内外共9.2万个就业岗位信息,以户为单位送到未就业贫困劳动力手中,同时实施专人包保联系。组织多趟“点对点”返岗专车专列,其中开通高铁专列16列,输送人员8099人,大巴包车863辆,输送人员20394人,合计将2.8万名阜籍务工人员一站式“送人到岗”……通过开展“送您上岗”外出就业一批、推介本地企业用工岗位就地就业一批、支持带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扩产扩能增岗就业一批、开发一批防疫消杀等公益岗位灵活就业一批,精准推荐就业。截至3月底,全市36.65万名有务工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已全部上岗就业;深入开展带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复产带贫增收行动,通过制定落实带贫奖补、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各类优惠政策,帮助解决防控物资、产品销售、资金短缺等问题,促进194家带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262个扶贫车间在3月下旬全部复工复产,分别带贫2811人、3287人;深入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增收行动,对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在原奖补基础上提高20%,并坚持特事特办,加快项目审批、论证、招投标进度。截至3月底,已实施到户项目4.4万个、到村项目423个;深入开展农产品销售帮扶增收行动,通过加强信息发布,组织农超对接,推进“本地分销、外地推销、线上促销”,千方百计打通销售阻点,解决“猪压栏、禽压棚、鱼压塘、菜压田”等涉贫农产品销售问题。截至3月底,全市带贫农业经营主体积压的种植类产品万公斤、养殖类产品186.5万头(只),以及贫困户滞销蔬果产品61.36万公斤、畜禽产品12.05万只(头)全部得到有效化解。
  
  此外,市委市政府突出政策支持,及时研究制定“二十条举措”和“35项政策”,拿出专门资金支持县市区做好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复工复产、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实施、滞销农产品销售等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将扶贫项目和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作为资金使用重点,加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进度,优化资金分配使用。截至3月底,已拨付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亿元。
  
  家住太和县马集乡港南村的贫困户刘维申在政府帮扶下,申请了5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发展山羊养殖。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刘维申的山羊存栏量已达到近百只,按照政策,刘维申还将获得一笔4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
  
  “资金、技术上帮助非常到位,干部服务非常好,现在羊养的越来越多,以后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从“贫困户”到“专业户”,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刘维申致富的劲头十足。
  
  截至目前,太和县马集乡已有102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164户贫困户入社发展,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我们组织乡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逐户摸清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愿望和需求,逐人建立需求台账,把今年市、县发展产业的政策送上门,针对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出现的原料、销售、技术服务等困难逐一解决,切实做实帮扶工作。”马集乡党委负责同志说,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把贫困群众“扶上马”之后再多“送一程”,让他们从摆脱贫困,逐步走上致富路。
  
  精准实施“ 一村一策”“ 一户一案”,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临泉县艾亭镇桃花店村贫困户马明芳因儿子残疾、自己无技术,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受年初疫情影响,外出务工的计划被耽搁。在家困了一个多月,终于等到能出门挣钱,自己的身体又亮了“红灯”,不仅马明芳着急,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干部更急。
  
  考虑到马明芳的实际,村里干部开出了有针对性的“药方”:安排她到公益保洁岗位,将其儿子的低保调整为一类,并鼓励她养100羽鸡争取产业补贴。这几天,马明芳正在咨询鸡苗的事:“好好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如果不及时对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那就会严重影响最后的脱贫成效。”桃花店村党支部书记吕清华告诉记者,经过全面摸排,目前村里不仅对未脱贫人口和脱贫不稳定户中2019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元的6户制定了“一户一案”,还根据上级反馈的问题,制定了“一村一策”挂牌督战方案,明确整改措施和责任人。
  
  桃花店村只是我市推进挂牌督战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案”工作的一个缩影。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积极进展,中央做出重要论断,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进入二季度,按照中央要求,我市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确保实现攻坚目标任务,全力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目前,全市还有2.47万人未脱贫贫困人口,脱贫不稳定户4790户人,边缘易致贫户16194户47141人。疫情防控常态化,如何推进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如何啃下?阜阳的答案是:“一村一策、一户一案”,对重点村、重点群众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脱贫方案,加强监测预警,实施精准帮扶,确保全面小康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在省确定的3个挂牌督战县、3个挂牌督战村的基础上,我市根据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等因素,确定了3个市级挂牌督战村、13个县级挂牌督战村。对2019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未脱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两类户”,在原有帮扶干部包保联系的基础上,新增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或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包保的“双包保”制度,组建产业发展增收组、就业务工增收组、社会保障兜底组等3个工作指导组,实施产业就业增收、综合施策帮扶、社会保障兜底三套办法,有针对性做好帮扶工作,确保全脱贫、不返贫。同时,高度关注边缘易致贫户,尤其是对收入低于4000元的273户642人建立包保联系制度,在政策框架内研究制定扶持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致贫。
  
  此外,我市认真抓好脱贫攻坚各类问题整改工作,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省委坚决打好“354+N+X”突出问题整改歼灭战的要求,着力在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专项整治上下功夫。
  
  3月24日,省委整改工作部署会议当天下午,阜阳市就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354+N+X”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及时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梳理出15大类23项49个具体问题,确定了226条整改任务和33个责任单位,建立了问题、任务、责任、时限“四项清单”,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研判”,全力推进各项问题改彻底、改到位。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让贫困群众有了满满获得感

      “以前住的是小瓦房,一下雨就漏水,出门尽是泥巴路。要不是党的好政策,俺想也不敢想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满意,非常满意!”居住在阜南县方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董子品老人,逢人说的最多的是党的好政策和对蓄洪区群众的关怀:一家五口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楼房不说,儿子与儿媳也在附近的扶贫工厂找到了稳定工作。
  
  住新房,圆梦想。方集镇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科学规划,充分考虑搬迁安置群众对休闲、就医等生活需求,拿出最好的地段进行选址建设,同时还为安置点配套了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目前,这个安置点已安置群众64户271人,成为群众的幸福家园。
  
  年近六旬的董子品老人几年前还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村里产业的发展,依靠自己的双手增加了不少的收入,对于未来的生活也充满憧憬:“脱贫之后还得好好干,相信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
  
  无论是教育扶贫、医疗扶贫,还是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一系列强弱项、补短板脱贫政策的实施,一场又一场硬仗打下来,让困难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满意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贫困群众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真诚淳朴的笑容洋溢在脸上,成为脱贫攻坚最好的注脚。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举全市全社会之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突出重点攻坚补短板,各项政策举措逐步落地见效,推动了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条件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区域贫困问题破解取得新进展。
  
  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全市各级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市工作举措,宣传乡村干部的典型事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奋斗精神和感人故事。今年1-3月份中央和省级媒体报道脱贫攻坚稿件56条,其中中央媒体15条,省级媒体41条;4月初以来已报道37条,其中中央媒体13条,省级媒体24条,如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我市《抢抓农时进行小麦“ 一喷三防”保丰收》,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郁金香园春色美 花卉产业促增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利用洼地种植茭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报道柳西周、颜亮亮两名一线扶贫干部典型引起广泛影响。
  
  颜亮亮所在的刘桥社区是临泉县有名的“贫困村”,从驻村伊始跑遍所有贫困户找“穷根”,到留任后跑遍所有自然村与群众面对面听民意;从解决一个个贫困户的具体问题,到谋划全村整体脱贫和发展思路;从当初村集体收入为零且欠账十几万,到现在的大量结余……四年多来,颜亮亮扑下身子深耕扶贫一线,用实干和热忱诠释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担当。
  
  一篇篇鼓舞人心的报道,让广大群众增强了理解认同,发自内心感恩党的好政策,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决战决胜看今朝,最后的冲刺正在路上。全市上下将以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决心,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