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留住“土味”记忆

2020-8-13 09:4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7920|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文 通讯员 李仲光 田鋆生/摄|来自: 颍州晚报

  万沟村是阜南县王化镇一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村子里,有处土坯墙在满村的小楼别墅中显得有些特别,更特别的是墙的隔壁的是一处即将建成的民俗馆。
  
  土坯墙是乡村建设中特意保留下来的;民俗馆是有人捐物、有人捐钱,大家一起建成的。村民们说,如今钱包鼓了、环境美了,做这些,只为保留村里的乡土文化,让孩子们记住过往。
  
  “70多岁”的土坯墙
  
  近日,记者来到王化镇万沟村。距离村部数百米的一排居民楼间,见到了这处当地群众津津乐道的土坯墙。
  
  这处土坯墙,呈半包围状将新建的房屋围在其中。墙体全长20多米,全部用土坯垒成,高约1.2米,厚约0.4米。
  
  这处房屋的主人叫申景全,年过七旬的他告诉记者,他搬来住30年了。当时为了建房,他专门从亲戚家将这座土坯墙整体移了过来。那时,墙已经垒砌有40多年,“前后加起来差不多70多年了,比我年龄还要大点。”
  
  老人说,这堵墙在以前很常见,是用当地的稻田土掺杂稻草等压制而成,如今村里新房鳞次栉比,这堵墙成了最老的建筑了。
  
  “前两年村里帮老人改建危房,这堵墙他却舍不得拆。”万沟村的支部书记丁传学介绍,后来村里就研究,把墙专门加固,作为乡土文化保留下来。
  
  油灯、磨盘、纺车、石碾
  
  在申大爷家的隔壁,是处已经进入尾声的建筑工地,这就是“万沟村民俗文化馆”。
  
  52岁的丁传学曾是村里有名的农民企业家,2016年,他将公司交给家人打理,回到家乡担任村主任。
  
  刚返乡时,家乡给丁传学的感觉就是脏乱差,“群众富裕了,生活变好了,环境却跟不上。”
  
  丁传学便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整治环境,如今,村里已经焕然一新。
  
  但如何进行乡土文化的传承,又成了村两委的新问题。去年下半年,丁传学构思已久的“万沟村民俗文化馆”开始提上日程。
  
  民俗馆所在的位置是村里一处废弃池塘处,将垃圾清理完毕,池塘填平后,这处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民俗馆开始建设。而与民俗馆一墙之隔的申景全家那堵土坯墙,也成了民俗馆的一部分。
  
  村里要建民俗文化馆的消息传出后,很快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大家纷纷找出家里的老物件如篱笆、油灯、磨盘、纺车、架子车、石碾等捐献出来;在外发展的村民,还向民俗馆捐献资金。
  
  按照计划,民俗馆将于本月底正式免费开放。除了老旧物件,民俗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传承当地的优良家风。丁传学几经走访,寻访到当地近年来外出成功人士及考上研究生、博士生的优秀学子的相关资料,挂在馆内,“希望激励村民注重教育、积极向上。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