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新动能积聚 好势头持续

2020-9-3 09:43| 编辑: 戴斐 | 查看: 13283|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王克武 刘倩倩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市接连经历突如其来的“大疫情”和多年不遇的“大汛情”,重大的挑战一个接着一个。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要求,有效缓解了疫情和汛情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冲击,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基本恢复,全市经济延续回稳上升态势。”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统计局近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7月份,阜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和进出口等增速均比上半年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线上经济等新动能加速,成为阜阳经济稳步回升的重要动力。专业人士分析,这凸显出了阜阳经济稳的基础继续夯实,进的动力竞相迸发,新的动能不断积聚,好的势头持续发展。
  
  平均每天超过80辆汽车从阜阳基地走上市场强支撑 经济回升稳中向好天气渐渐转凉,安徽江淮汽车阜阳分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依然热火朝天,生产线繁忙运转,一辆辆卡车相继完成组装。
  
  江淮汽车阜阳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企业顺应市场需求,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产值近2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出货量等各项经营指标均实现逆势上扬,“平均每天有超过80辆汽车从阜阳基地走上市场。”
  
  江淮汽车阜阳分公司的亮眼成绩,是阜阳工业持续向好的生动写照。
  
  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8%,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35个行业增加值中,有14个保持增长且增幅超过全市工业增加值,其中增加值居前三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增长2.3%、4.3%、0.6%,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6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稳步回升的同时,大项目竞相落地,新消费亮点频现,出口持续加速,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传递出更加积极向好的信号。
  
  今年以来,新松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和企业招商入驻工作有序推进,其中一期生产线已经投产;先进交通工具产业园,标准化厂区完成部分厂房基础施工。此外,总投资达11.6亿元的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治疗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系列制剂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也接连上马,为阜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引来大项目、主动扩大有效投资,成为对冲疫情和汛情影响、抓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1-7月份,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年共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65个,年度计划投资671.92亿元,完成投资457.4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8.09%,高于序时进度9.7个百分点。市情推介暨招商恳谈会确定的79个产业类项目,目前已开工57个,开工率达到72.15%;已开工项目总投资额697.76亿元,到位资金额166.3亿元。
  
  大项目的带动下,投资表现亮眼。1-7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4%,比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比上半年前移3个位次。
  
  夏秋之交夜未央,阜城商超、店铺内顾客络绎不绝,街头巷尾生意红火。数据显示,1-7月份,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达312.8亿元。
  
  一手扩内需,一手稳外贸。今年以来,我市外贸企业从危中寻机,不断创新外贸模式,1-7月份,全市进出口总额9.0亿美元,同比增长9.8%,增幅比上半年提高3.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4亿美元,增长6.1%,比上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
  
  投产一年多的企业冲刺行业单打“冠军”
  
  育新机 动能转换提速加劲疫情,汛情,复工复产,防汛救灾,脱贫攻坚……面对重重压力和巨大挑战,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把舵定向,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接连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复工复产联动战、防汛救灾保卫战、脱贫攻坚收官战、作风建设持久战的阶段性胜利,以优异的成绩,护航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细看前7个月的经济数据,不难发现,龙头企业、新兴产业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投产一年多,安徽锂天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已实现了日产超百万只锂电池的产能,年产值3亿元左右,产品远销海外。“目前,我们单品的产能已经位居全国第二。”公司负责人胡军说,今年,企业有望冲刺锂电池行业单打“冠军”。
  
  为充分发挥工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兴城、工业强市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今年我市制定了《工业企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实施意见》,坚持政府引导、目标激励、分级培育、一企一策,集中优势资源,提供精准服务。
  
  “今年以来,我市对首批42家企业开展领导包联、部门包保、一企一策培育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市经信局负责同志表示。1-7月份,42家企业完成产值21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1%;同比增长4.4%,高于全市平均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0.6个百分点。
  
  得益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阜阳制造在疫情下悄然“智”变,在危机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7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5.5%,比上半年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1个百分点。
  
  出政策、给资金、优环境……千方百计的服务,凸显了我市真抓实干发展经济的决心和意志。
  
  不谋全域者,不足谋一域。当前,我市正全力克服困难让经济巨轮加速,考虑的不仅仅是眼前,更是要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
  
  骄阳如火,难掩阜阳5G基站的建设热情。在颍州区清河西路附近,阜阳铁塔公司的满进强正为基站建设忙碌。如今,全市各地一个个5G基站正在加速布点。目前,全市已建设5G基站1588个,开通基站(分室)1022个,覆盖了主城区重要场所。
  
  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新兴产业的同时,线上经济成为阜阳这座拥有千万人口城市应对冲击的新动能。
  
  今年以来,我市顺应居民消费方式转变,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创新经营服务模式,鼓励开辟新兴销售渠道。1-7月份,全市限上网上商品零售额8.4亿元,增长66.1%。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市场主体的作用极为显著。今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市场信心明显增强。1-7月份,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万余户。截至7月中旬,我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9.3万余户,总量居全省第二。
  
  居民收入全省涨最快惠民生 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傍晚,走进颍东区訾营农贸市场,仿佛走进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型超市。这个高标准打造的农贸市场,不仅环境干净整洁,而且配有食品溯源系统,让周边市民买得称心、吃得放心。
  
  从农贸市场提升到背街小巷改造,从黑臭水体治理到从两河岸线整治,一件件民生实事带来的改变,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市坚持将老百姓的“关键小事”作为政府的“头等大事”,让老百姓的灿烂笑容成为这个城市的最美风景线。
  
  今年,我市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始终将民生实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用心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关心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持续增强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7月份,全市各级财政共到位民生工程资金131.97亿元,目前已有“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5个大项和4个子项民生工程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余项目基本进展顺利。
  
  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直接关系百姓的“饭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截至目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失业再就业165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08人,全市登记失业率2.55%。
  
  经济收入提高是居民最直接的获得感、最直观的幸福。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同比增长5.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
  
  今年是阜阳优良作风建设年,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打出“电视问政”等一系列组合拳,倾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四最”营商环境,企业获得感也显著增强。
  
  日前,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投资建设的治疗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系列制剂项目,在太和县正式开工。企业负责人王志邦坦言,对于阜阳的发展环境十分满意,对于阜阳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在阜阳的投资力度,为阜阳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0年下半场已经开始。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克难奋进的信心和动力,把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转化为谋事创业的思路和举措,聚焦全年目标任务,全力抓“六稳”、促“六保”,奋力开创实力阜阳大美阜阳建设新局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