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谢应贵生活有盼头

2020-9-14 09:18|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37176|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尚原野|来自: 阜阳日报

  一边是三千里外生活了40年的故土,一边是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女儿需要照顾,多次权衡后,62岁的四川汉子谢应贵最终选择了后者。在颍上县王岗镇周楼社区张东村民组,因为有父亲照料,39岁的低保贫困户谢芳正在一天天康复,这些每时每刻发生的变化,得益于当地实施的扶贫政策。
  
  从四川到颍上
  
  周楼社区张东村民组临近颍正公路,交通并不闭塞。1979年,谢应贵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从四川内江改嫁到这里,在一个张姓人家落了户。当时,谢应贵的两个姐姐已经在四川成家,他和弟弟妹妹1980年也来到这里生活。
  
  不久,谢应贵回到四川老家结婚。1981年3月,女儿谢芳出生了,一家三口人的生活其乐融融。“我父亲患肺病,58岁就去世了,我的肺也不好,常年要吃药。”谢应贵说,1999年离婚后,他带着女儿回到安徽,在母亲身边生活。四年后女儿在当地成家。
  
  天有不测风云。谢芳在生下孩子不久,就被诊断出间歇性精神病,并于2013年回到父亲身边生活。“2014年老母亲去世后,我一直一个人照顾谢芳。”谢应贵说。
  
  四川汉子的难处
  
  谢应贵的家在村庄内部,两间砖瓦房、一间厢房坐北朝南,面积约40平方米,女儿谢芳住里间,他住在外间。9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时,谢芳坐在苇席上看电视,说起话来和普通人没啥差别。
  
  老谢个头不高,身材偏瘦,说起话来北方口音并不纯正,兴奋起来说的都是四川话。“这些年,亲戚家里都帮忙,左右邻居对我都不错。”谢应贵说,由于户籍地一直在四川,他1999年回到颍上后并没有分到耕地,20多年一直耕种弟弟家的3亩地。谢应贵的床头有一台电视机,尺寸不大,节目也不多,这是他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身体不好,又要照顾谢芳,想出门打工也走不掉。”谢应贵说,2019年8月,父女俩通过动态调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病就医的开支大大降低,女儿发病的频率开始减少,生活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家庭收入有保障
  
  谢芳家里有3亩耕地,都在姜唐湖行蓄洪区。今年蓄洪之前,第一茬南瓜已经上市,批发价0.5元/斤,一共卖了2000多块钱,目前正在申报3000元产业扶贫奖补资金。
  
  今年初,村里为谢应贵落实了国家级护林员岗位,主要负责130.4亩林木的日常养护任务。“上半年给了4000块钱工资,我这几天脚疼还没来得及去支。”老谢说,女儿没有劳动能力,村里给她办理了低保,现在每月有320块钱。加上公益性岗位、猪舍租赁、光伏分红、产业奖补、残补等政策性收入,父女俩今年的总收入在2万元以上,已经达到脱贫标准,年底前可以如期脱贫。
  
  “今年防汛,村里安排我去唐垛湖北坝巡堤6天,一天给100块钱。”谢应贵说,这两年村里对他们照顾得很好,他一想起这些事就要流眼泪,希望女儿能早一天康复,别再给政府添麻烦。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