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门口研究手机的老人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阜阳市民的生活处处可见智能化服务。在数字时代,阜城的老年群体出行、生活缴费、看病、取钱等情况如何? 近日,本报记者到街头、银行、医院、商场等地,采访了网约车司机、医院志愿者和不少老人,听听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医院 自助服务区不知该怎么操作,在导医员和志愿者帮助下挂号 12月3日上午八点多,阜阳市人民医院南区的门诊大楼里,迎来了“早高峰”。 75岁的李永清(化名)家住颍东区口孜镇,为了给老伴看病,老两口天不亮就从家出发,想早早到医院挂号问诊。 李永清的老伴早些年曾患过中风,得到及时治疗后恢复得不错。“我以前都是带着老伴在镇卫生院检查,现在生活水平上去了,儿子女儿都在外地,让我带着她来市人民医院做个脑部检查,这还是我第一次来到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李永清说。 进了医院,李永清“傻了眼”。“找不到挂号窗口,看到好多人在一个‘小电视’上点来点去,我看着机器也不知该咋操作,心里直发慌。” 看到不知所措的李永清老两口,市人民医院的导医员赶紧上前询问,并帮助他在自助服务机器上完成了挂号。“咦,现在都不需要挂号窗口了,在这上边一弄就好了,怪方便哩。”手里拿着就诊卡,李永清露出了笑容。 当天,65岁的王女士也在市人民医院南区就诊。看着前面还有好几十人等着问诊,她心里很着急,可也只能老老实实坐着排队等候。“儿子跟我说可以网上预约挂号,我也不懂是啥意思,鼓捣半天手机也弄不明白,只能放弃。” 王女士说,她在医院看到不少与她年龄相仿的人不会使用自助服务,更别说在忘记带医保卡的时候用支付宝刷医保了。“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就像天书一样难懂,科技进步这么快,有些地方是不是也该等等我们老年人?” 缴费 不会用手机缴费,每次都得到营业厅 “看见年轻人在手机上一点,不用去营业厅,电费水费电话费啥的就都能缴了,心里还怪痒痒的。”68岁的张德明(化名)让儿子给他买了部智能手机,看着说明书“钻研”了近一个月,还是只会打电话、拍照、发信息等一些基本功能。“我那小孙子才几岁,都会玩手机,我琢磨一个月也没整明白。”张德明无奈地说。 在国家电网颍东供电营业部,72岁的訾先生正掏出现金缴纳电费。“也不知道自己账户还剩多少钱,每次都是看到楼下贴了欠费通知单后,到营业厅缴费。” 訾先生说,女儿也给自己买了智能手机,可自己不会使用,还在用家里的座机。“交水费我就到二水厂,交电费我就来营业厅,交燃气费我就到国祯燃气营业部,谁让咱不会用手机缴费呢。” 商场 鼓捣半小时没弄好安康码,还是走了人工测量通道 “这是咋弄的?我咋就是弄不好呢。”在香港财富广场人民路店门口,70岁的李先生很着急。 “看年轻人拿手机一扫就显示出了安康码,我也想试试。”李先生说,他在商场门口操作了半个多小时也没弄好,最后还是走了测量体温的人工通道。 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退休多年,平日喜欢研究一些新鲜事物。自己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对于这些新技术,他就像一个啥也不懂的孩子,接受能力特别差。 香港财富广场门前的工作人员说,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方便老年群体逛商场,商场在使用安康码的同时也开通了人工测量体温的通道。“有些老年人比较时髦,就是想用安康码,也想‘年轻一把’,我们也有工作人员教他们使用。” 银行 好不容易学会用自助存取款机,银行APP又出来了 在颍东区一家银行,退休15年的老教师侯女士一个人来到银行的ATM机取现金。由于不会使用手机支付,她只好每周来银行取钱。“现在我对自助取款机的操作流程很熟悉了,不用工作人员帮忙也能弄好了。” 但是在几年前,侯女士第一次使用ATM机时就闹了个“笑话”。“我把银行卡插进去,听着机器的语音,以为和它对话就能取出现金,就一直没有操作,没想到过了会儿机器就把我的卡‘吞了’,我当时急得直拍机器。”说到这儿,侯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后来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侯女士学会了用ATM机取钱,但存钱等更复杂一些的操作还是得靠工作人员或者孩子帮忙。 而各种银行APP对于侯女士来说,就没那么容易了。“我连微信、支付宝都不会用,网上银行更是一个都弄不来。”侯女士直言,平时的网上银行转账都是让儿子女儿帮忙。 今年65岁的张女士会简单使用微信,并用微信付款,但她说,自己还是有些不习惯,如果出门不带着现金,总感觉心里不踏实。 “很多老年人并没有银行卡,使用的一直是老式存折。”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少老年人觉得麻烦,不愿意办理银行卡,或者认为存折更安全。 从记者走访情况来看,在阜阳城区的各大银行,老人们遇到“数字难题”,银行工作人员都会帮忙解决。对于一些购买理财产品的老年人,工作人员在每个月固定的时间都会通知他们前来办理业务,为他们答疑解惑。 出行 出去都坐公交车,很少使用打车软件 人民中路千百意公交站台,66岁的赵先生刚从青颍公园晨练结束,准备乘公交回家。“我很少打车,都用老年卡坐公交。”赵先生说,有急事的情况下,他会在路边拦出租,有时儿子会在网上帮他叫车。 “儿子用打车软件帮我叫过几次车,我都觉得位置不太准确,有偏差。”赵先生说,他也让儿子教他使用打车软件,但还是感觉太麻烦,使用次数也不多。 “有时候定位不准,有时候需要等司机,操作起来也麻烦,而且只能线上支付……”64岁的何先生也表示自己很少使用打车软件,使用一次需要操作十多分钟,有这个时间自己已经打到出租车了。 “我跑了快三年的滴滴了,接待过的老年乘客,40岁以上的都很少,还是年轻人居多,有50岁左右的乘客坐车的,也都是子女或者别人帮叫的。”滴滴司机马师傅说。 如何应对 专家观点 青年人应帮助老人融入智能时代 在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吕本友看来,玩不转的网上订票,不会解锁的智能快递箱……这些社会截面映射出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老年人与时代正面临“数字鸿沟”。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到近1.7603亿人,占总人口的12.6%,其中接触过网络的老人却只有6056万人。要让老年人群体共享智慧生活的便利,成为社会各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些老人使用微信,并不是因为微信支付方便,而是为了和远在异地读书或工作的子女联系,维持家庭关系。驱使老年人学习到这种能力的途径不是社会教育提供的,而是由其子女传授的。这就像一种子女对父母的“文化反哺”,但关键在于,年轻人是否有足够的热情、耐心去关心自己的父母,主动将信息时代的必备技能传授给他们,循循善诱地去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帮助其克服对新技术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不断降低代际之间的文化折扣和文化成本,帮助父母融入新技术环境中。 年长者则受制于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因素,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作为子女,则有责任“反哺”父母。“我们或许很难奢求时代发展的步伐放缓,耐心等待那些奉献过、付出过青春的老年人,但通过政策层面的帮扶和家庭教育的‘反哺’,我们可以拉上老年人,一起登上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这不仅是在帮上一辈,也是在帮终将老去的我们自己。” 市老年协会 向社会及老年群体提出建议 市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新宇表示,目前,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市老年协会向社会及老年群体提出了建议: 1.倡导社会重视老年群体,不要忽视老年人的社会作用。 2.希望各单位能进一步关心、关怀老同志,多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老年活动。 3.目前大多数老年人知识储备较陈旧,各区县老年协会应多多组织老年人新技能培训,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设备,融入“新时代”。 4.建议老年群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迈开腿,多学习,多和年轻群体交流、学习。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针对老人推出多项举措 据悉,阜阳市共有企业退休职工12.7万人,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140万人,这两类老年人群每年需到现场认证后才能发放养老保险。阜阳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协同市人社局等单位聚焦老年人办事行动不方便、不会用智能机等问题,率先上线了手机端“养老保险资格认证”代办、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代办等服务。 在“皖事通”APP上线养老保险资格认证代办服务,设置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辅助功能,方便老年人或老年人亲属直接线上操作资格认证等程序。依托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组织数据和政务服务人员主动“上门”帮办代办,让老年人“就近办”“一次办”或线上“直接办”。将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设置导办咨询台,配备无障碍设施和志愿者导办指引,为老年人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 考虑到老人的扫码问题,“安康码”上线之初就具有“帮家庭成员申领”的功能,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身份证号、手机号进行核验,方便老人核验通行。近期,又升级推出了“帮他人申领”功能,不会使用的老人可以由家人或者好友使用“帮他人申领”功能申请“安康码”,也可以由监测点工作人员代为申领登记,经检测后体温正常可以使用。此外,考虑到老人操作不便,线上安康码还提供了如“老幼安康码助查”、“离线码”下载等功能,线下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提供纸质登记服务,进一步方便老人出行扫码核验。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