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战地玫瑰”!阜阳籍女记者洪漫的传奇经历

2021-4-23 09:09| 编辑: 刘黎 | 查看: 28034|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周姗姗|来自: 颍州晚报

      人物:洪漫,新华社记者、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译审,临泉人。
  
  荣誉:曾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伊拉克战争报道先进个人等称号,被中宣部授予“时代先锋”称号。
  
  洪漫在驻巴勒斯坦期间工作照
  
  作为新华社的一名战地女记者,她历经了伊拉克战争、印度洋海啸、巴以冲突和巴勒斯坦内部冲突等。她用女性视角解读战火,用客观公正的报道记录战争、还原真相,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如她所言:“在乱世之中,我感受着冲锋陷阵的感觉、守望相助的温暖和无限信任的感动。”
  
  她就是临泉人洪漫。近日,记者专访了洪漫,一起聆听这位老乡的故事。
  
  曾着迷英语,毕业后成为记者
  
  记者:您是在临泉长大,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
  
  洪漫:我的父亲在县里一个政府部门工作,是个热爱读书和工作的人,我的母亲是一名语文老师,桃李满天下。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对文学的热爱。最重要的是,他们言传身教了爱岗敬业、奋力拼搏的精神。
  
  记者:后来是如何成为一名记者的?
  
  洪漫:因为受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就十分喜爱语文、英语和历史等文科类学科,对英语更是着迷。高考时,我以英语几乎满分的成绩被武汉大学英文系录取。
  
  其实,因为从小对文学的喜爱,我的另一个梦想就是当记者,自己在学校里也选修了一些跟新闻有关的课程。大学毕业那年,新华社到武汉大学招聘,我通过考试顺利进入了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工作,2005年进入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
  
  关注乱世中人性的坚定和温情
  
  记者:为什么两次去战乱地区?
  
  洪漫:2001年8月至2003年10月,我被派到新华社科威特分社工作,期间参加了伊拉克战争报道。2004年年底,印度洋海啸爆发,我主动报名参加了小分队,前往印度海啸灾区报道。2006年,我又主动报名,前往新华社加沙分社担任首席记者。第一次可以说是误打误撞的。我是2001年8月被新华社派到科威特分社担任记者的,当时科威特还风平浪静。但2002年10月份起,美国开始大举向科威特增兵20万,为伊拉克战争做准备,科威特一下子变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驻外结束后,我回到国内过了三年平静的生活,很怀念在战地做记者的日子,而且感到自己还没有“过瘾”,或是还可以做得更好。所以2006年12月,经过主动申请,我又被派到了新华社加沙分社当首席记者,正好又赶上了巴勒斯坦内部两大派别法塔赫和哈马斯的内部争斗。
  
  记者:您的作品是“关注乱世中人性的坚定和温情”这个独特视角,这与您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系?
  
  洪漫:我想这跟女性的视角有关系吧。中东战争已历经百年,读者可能对各种冲突已经麻木了。我想,这样的视角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更能让读者了解当地真实的生活。作为记者,我们有责任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传递出去。在乱世之中,我感受着冲锋陷阵的感觉、守望相助的温暖和无限信任的感动。
  
  记者:在战乱中害怕吗?
  
  洪漫:说到是否害怕,事后我肯定想过,但当时真的顾不上。当时觉得,碰到这样的场面,一定要拍最好的照片,发最好的报道,就一直往前冲。战火平息后赶回分社,把文字稿和照片发回总社编辑部,一切忙完之后,才觉得后怕又疲惫。但是冲突见得比较多了之后自己就习惯了,也就不会再去想这些问题了。
  
  挥不去的乡情
  
  记者:面对当前的融媒体时代,年轻记者会有些迷茫。请您从记者的角度,谈谈当下记者该怎样发挥自身作用,肩负起社会担当?
  
  洪漫: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两句话就够了:一句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另外一句是“践行四力”。能走上记者岗位的人,大部分都是拥有新闻理想的人,因为这不是一个赚钱的行当,也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要干好这个工作,首先想想自己的初心是什么,为什么要当记者,然后弄清楚自己的职责,或者说社会担当是什么?想清楚这两点后,然后努力践行“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言。
  
  记者:作为一名女记者,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您觉得怎样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洪漫:我觉得没法平衡,注定要有一些牺牲。虽有遗憾,但这些牺牲是值得的,我并不后悔。
  
  记者: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平时会关注家乡吗?想对家乡人说些什么?
  
  洪漫:我18岁离开家乡上大学,目前在北京生活。虽然在外的时间超过在家乡,但会时常想家,想念家乡的美食。而且,我觉得阜阳是人情味很浓厚的地方。我在国外工作的时候,感到非常孤单时,就特别想念家乡这种处处有亲人的感觉。
  
  我平时会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这几年的变化真是令人感叹,与过去有着天渊之别。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回家感觉会迷路,矮小破旧的房子和尘土飞扬的马路不见了,到处是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道路,一派现代化城市的景象。当然,最重要的是交通的便利,以前回家路漫漫,人多车破票难买,而现在飞机高铁火车四通八达,回家十分便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