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这个秘密、这份荣光,深藏半个世纪

2021-5-20 08:58| 编辑: 刘黎 | 查看: 18760|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文 通讯员 田鋆生/摄|来自: 颍州晚报

老兵的纪念章

相关证件

五人合影

      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滚滚乌江流过,小镇外,一条水泥马路蜿蜒数公里,劈开大山,通往丛山深处。半个世纪前,一支特种兵部队秘密进驻此处,开挖了被誉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为生产原子弹服务的重庆816地下核工厂。
  
  不久前,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以《有种青春叫国家机密》为题,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往事。近日,记者寻访到阜阳5位曾参与816建设的8342部队老兵,听他们讲述那充满热血与激情的青春记忆。
  
  “8342”“816”
  
  “我们每个人的档案里,都有一张保密卡。‘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绝非说说而已。”在阜南县苗集镇一户农家小院里,今年72岁的苗振友等人再三确认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相关报道后,才拿出各自珍藏多年的部队相关证明和纪念章。一段经历,伴随着他们的记忆,得以“重见天日”。
  
  1970年12月28日,一批年轻人穿上军装戴上红花踏上了征程。其中就有苗振友、张学友、杨文平、聂玉凡、张国福,只是当时大家互相都不认识。
  
  苗振友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经历:新兵们从阜南武装部乘车赶往蚌埠医学院,又转乘火车来到南京浦口,和各地汇聚而来的战友们一起,乘坐轮船到达涪陵。直到进入新兵训练营地,大家才知道即将服役的部队名称——人民解放军工程兵54师,即神秘的8342部队(先后使用代号7982、8342、88614)。
  
  “刚得知我们隶属于8342部队125团,大伙都很激动。”张学友回忆,因为和著名的8341部队仅一字之差,战友们都以为将要开赴首都,卫戌中央了。
  
  没想到的是,两个多月的新兵集训结束后,部队却开进了茫茫丛山之中,到达了816工程基地。1966年,中央批准修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代号“816”。号令一出,年轻的工程兵们,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声,立刻收好行装奔赴深山,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这里当年因此与世隔绝,连地名都从地图上抹掉。
  
  到达后,大家才知道,他们将开始“挖山打洞”了。
  
  沾着血斑的棉衣
  
  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开凿山洞,苗振友等人开始了大山里的军旅生涯,日子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和普通部队不同,8342部队分为风钻班、扒渣班、爆破班、保养班等,苗振友被分配至扒渣班,主要负责爆破后将碎石渣土装入小车运出山洞。
  
  “那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从事的是什么任务了。”杨文平说,按照首长的说法,这是一项事关国家安危的绝密工程,是我国核工业基地实施战略转移的重点工程项目,大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生产存放用于核武器的核燃料。
  
  每天在山洞内,头戴安全帽,脚套高筒靴,佩戴护镜口罩,在齐膝的积水中进进出出,在漫天飞舞的扬尘中不断开凿,一个伟大的工程在这群年轻人手中逐渐成型。
  
  让苗振友等人最难忘的,是领到一件件特别的棉衣。这是怎样的棉衣?苗振友回忆,除了泛黄陈旧,有的曾反复修补,有的露出点点棉絮,甚至还有的沾满片片暗红血斑。后来他们才知道,这批棉衣最早是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所穿,后来54师参与建设著名的马兰核试验基地时穿过。当时,这些陈旧而光荣的棉衣,又传到8342部队人员的手中。
  
  “那个时候国家穷啊,一件衣服穿了多年。”苗振友感慨,“穿着这棉衣在工地干活,仿佛就像是先烈们在注视着我们,感觉无上光荣!”
  
  壮烈牺牲的老乡
  
  资料显示,在整个816建设过程中,先后有100多位官兵牺牲,76位烈士长眠在那里。在这些牺牲的年轻战士中,有一位来自阜阳的士兵——张保福。
  
  出于保密需要,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士兵都被打乱分配,苗振友等5人直到临近转业时才认识。而当时在部队负责宣传的张学友,则了解到更多战友及老乡的故事。
  
  1972年4月份,张学友接到首长通知,去采访爆破班一位牺牲战友的事迹。等他赶到阵地,才知道这位名叫张保福的战友,是来自阜南县的老乡。
  
  张学友赶到时,坑道已经被基本收拾妥当,而碎石上的斑斑血迹,向他诉说着一位年轻战士的荣光。通过向爆破班战友了解,张学友记录下了张保福牺牲的始末:在一次坑道作业中,由于事先埋好的炸药计算错误,有战士被碎石砸伤,张保福不顾危险,带头冲进坑道抢救战友。就在这时,坑道突然出现塌方,张保福被深埋在坑道中壮烈牺牲,年仅21岁。
  

  深藏50年的秘密
  
  作为牵系到祖国安危的地下核工厂,816工程在深山中声势浩大地开展着,但对外都是绝密。正因如此,苗振友等人的故事,也随之深藏了几十年。
  
  1976年苗振友等人先后离开部队,816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了主体工程。2002年,816工程解密;2010年起,816工程的部分项目作为红色景点向社会开放。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苗振友等人参与816地下核工厂建设50周年,当年曾为保卫祖国挥洒热血的青年,如今都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那段为祖国打造坚实核盾牌的青春过往,也成为他们保守大半生的秘密。
  
  采访当天,苗振友等5位老兵作出约定:在今年国庆期间一起重回白涛,共同追忆那段过去半个世纪的光荣岁月。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