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这一年,蒙洼舒展新画卷!

2021-8-18 08:47| 编辑: 刘黎 | 查看: 37772|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张凯培 王雪洁|来自: 阜阳日报

夏秋之交,阜南县曹集镇西田坡庄台,仿佛置身绿色海洋的岛屿,风景如画。本报记者 庞诚 摄

    时光的列车驶入八月的站台。守望千里淮河的蒙洼,在经历一轮四季交替后,景象已迥乎不同。
  
  2020年7月20日,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阜南县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度开闸蓄洪。滔滔洪水奔腾呼啸,淹没了蒙洼蓄洪区的18万亩耕地和众多道路、屋舍。大水面前,19.5万名当地群众舍小家、顾全局,为保淮河安澜和上下游安全,又一次付出了巨大牺牲。
  
  不到一个月后的2020年8月18日,带着对受灾群众的深情牵挂、带着对江淮发展的深切关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安徽考察,首站就来到了蒙洼蓄洪区。
  
  在王家坝闸视察淮河防汛,进企业车间调研就业扶贫,到田间地头察看生产恢复,访庄台人家了解群众生活……
  
  字字嘱托,言犹在耳,铭记在心;句句希望,重逾千钧,激励奋进。一年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蒙洼展现出百姓生活更加红火的新图景,展开了更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两项“国字号”工程,力保大河安澜
  
  淮水,挡在了蒙洼蓄洪区之外。
  
  走上大闸平台,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张家颍,习惯性地望向不远处闸桥墩上红色的水位线。淮河尚未出汛期,雨情水情需要实时掌握。不同于去年的是,今年,他对王家坝及蒙洼蓄洪区安全度汛,多了一份从容。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0年。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淮河王家坝闸水位从当年6月底开始一路走高,于7月20日零时30分超保证水位后,仍快速上涨。为减轻上下游的防洪压力,有效降低下游水位,根据国家防总指令,7月20日8时31分,王家坝闸闸门打开,滔滔洪水涌进180余平方公里的蒙洼蓄洪区,王家坝、老观、曹集、郜台4个乡镇受灾……居住在低洼地带的681户、2017名群众,更是在开闸前连夜转移到安全地带。
  
  怀着对受灾群众的深情牵挂,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南县,第一站就是王家坝闸。在王家坝防汛抗洪展厅,习近平详细了解淮河治理历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情况。
  
  历史上淮河流域水患频仍,民生多艰。新中国成立后,淮河翻开新的一页,成为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一轮又一轮的治淮热潮不断掀起,一项项治淮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拔地而起的王家坝闸,即为沿淮人民兴水利、除水患、保安澜的鲜活注解。
  
  “就是在王家坝,总书记听取了安徽省防汛工作及王家坝开闸分洪情况介绍,为新时代淮河治理指明了方向。”张家颍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
  
  践行殷殷嘱托,颍淮儿女奋力推进大河安澜之治。
  
  一年来,阜阳市累计投资6400万元,完成了王家坝等7个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项目应急恢复建设,81处水毁水利工程设施全部得到修复。王家坝闸还实施了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实现了从供电系统、启闭设备到观测设施的全部自动化。淮河应对水患灾害,有了更现代化的“武器”。
  
  这一年,淮河干流王临段整治工程和洪汝河治理工程接连上马。两项工程同为2020-2022年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和38项进一步治淮工程,总投资达到45.37亿元。前者将使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流量,从目前的6700-8700立方米/秒提高至7400-9400立方米/秒,不仅能够更好保障淮河安澜,也能大大降低蒙洼蓄洪区的启用几率。后者完工后,对豫皖两省有着重要影响的淮河支流——洪汝河,防洪标准将达到20年一遇。
  
  更长远的治水蓝图也已绘就:阜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治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洼地治理等已列入国家、省相关规划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重要河道堤防达标建设和生产圩分类整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涵闸除险加固;稳步实施《阜阳城市防洪规划(2012-2030)》,加快5县(市)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到2025年,力争淮河及颍河、泉河、洪汝河等主要支流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阜城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县城达到20-50年一遇。
  
  长缨在手缚苍龙。随着一批批治淮工程的陆续建设投用,以及精准调度、科学防洪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如今,面对汛期的浩荡洪流,沿淮人民有了从容应对的信心和底气。淮河流域正在告别史上水患灾害频繁侵扰的困境,实现彪炳史册的辉煌跨越。
  
  因灾停工的扶贫车间,一年多了四成工人
  
  缝纫机械的“哒哒”声,从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传来——在静谧的蒙洼乡野,更像是优美动听的旋律。
  
  公司负责人王恒亮正在接待来访客商。四川的一家电器企业,与红亮箱包达成合作意向,将就拉杆箱产品开展长期合作。“公司现在的状况,我们在去年连想都不敢想。”产品即将打开新市场之下,回想起一年前的那段困难,王恒亮感慨万千。
  
  去年,蒙洼蓄洪后,红亮箱包这家在扶贫车间生产销售拉杆箱、书包等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料供应和工人进厂之路被洪水阻断,无奈停工半个月,加上期间正常发放员工补贴,经营发展压力陡增。
  
  红亮箱包重新开工后的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阜南县开展就业扶贫和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情况,并察看车间生产线,同职工亲切交流。总书记希望企业克服困难,把灾害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障受灾群众、贫困群众就业。
  
  亲切关怀暖人心,殷切期望催人进。
  
  一年来,阜南县着力强化企业特别是因灾受损企业帮扶,让受灾群众、贫困群众以稳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一次性补贴79家新增就业岗位的小微企业101.4万元,“注入”65万元帮助130家一次性成功创业的小微企业“站稳脚跟”;面向受灾群众、贫困群众,在蒙洼蓄洪区4个乡镇开发卫生保洁等临时性公益性岗位986个;持续开展用工就业对接招聘,1673家企业参与招聘,提供岗位5.9万个,累计有27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
  
  红亮箱包不仅领到了47万元的政策补贴,还获得了500多万元的贷款。靠着有力的资金支持,公司稳订单、拓市场、扩产能,员工由97人增加到136人,其中脱贫户增加了14人,销售额去年超过预期,今年有望再迈新台阶。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给了我们巨大鼓舞。”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红亮箱包考察时,同职工张丽亲切交谈,询问蓄洪影响,了解灾后生产恢复情况,字字句句让她备感温暖。如今,职工的工作更稳定、收入更有保障,公司还建起了免费食堂、开办了免费托管班……大伙都希望把这些好消息带给总书记,让总书记高兴、请总书记放心。
  
  收成“打水漂”的大户,在万亩水田“捞金”
  
  行走沿淮乡间,映入眼帘的是:连片水塘绿意盎然,芡实、莲藕长势良好。蒙洼,即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去年这个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了解我们的生产恢复情况时说,要因地制宜、抢种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还嘱咐党委政府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在老观乡顺河村的芡实基地,种植大户钱会明每每回想见到总书记的情景,都会觉得浑身上下充满了劲。
  
  2020年,因为洪水,钱会明的芡实基地有7000余亩受损。灾后第一时间,有关部门就按照标准发放了补贴款,让他一下子安了心。
  
  洪水退后,钱会明立即组织人员捞杂草、清水塘,先养下了500亩鱼虾进行自救,今年3月又种下芡实新苗。如今的万亩水田中,芡实茁壮成长,灾后的第一批鲜果也将于9月上市。
  
  钱会明算了一笔账:芡实亩产量一般在300公斤左右,其中鲜果约25公斤。按照60元/公斤的市场价计算,鲜果部分可收入约1500万元;其余制成干果按照4元/公斤的价格出售,万亩下来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
  
  产业有发展,群众有收益。靠着在芡实基地的这份工作,60岁的张保军有了近3万元的年收入。芡实叶铺满水塘的季节,他每天能沿着塘边乐呵大半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蒙洼人的向往,更是蒙洼的出路。
  
  一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阜南县根据自身地理状况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蒙洼地区群众致富步伐。
  
  “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这是今天蒙洼人正在绘制的生态画卷。
  
  这一年,蒙洼蓄洪区在原有基础上恢复种植芡实、莲藕、茭白等水生作物4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2.8万亩,水禽养殖户达到430家,开展水产标准化养殖1.2万多亩。在已培育4家市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阜南县还计划在老观、王家坝、郜台各建设一处约5000立方米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通过提升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鼓起农民“腰包”。
  
  一年吸引8万多名游客,庄台吃上“旅游饭”
  
  的安全居住地。多年来,阜南县把移民迁建作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庄台上的群众通过移民迁建不断减少,庄台上的环境通过整治不断改善,蒙洼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越来越高。
  
  蓝天白云下的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宛若一座被绿色大海包围的岛屿。沿着长长的缓坡进入庄台,房前屋后绿树红花,村民与游客在凉亭内聊天,一旁的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田坡庄台,察看村容村貌,并走进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家庭收入、受灾损失、生产恢复等情况。习近平对乡亲们说,我十分牵挂灾区群众,这次专程来看望乡亲们,看到大家在党委和政府帮助下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我就放心了。
  
  “总书记叮嘱我们,自力更生,继续努力,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脱贫户刘芝发始终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西田坡小广场上对乡亲们提出的殷切希望。
  
  “去年被淹的4亩多地补偿了2000多元,今年又种了水稻和西瓜,估计能收个2000多元。”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刘芝发盘点着一年来的生活:“小儿子患脑瘤,一家四口被纳入低保,每月1980元能保证吃穿不愁。大儿子很是孝顺,在外打工,每月也会寄回来点钱补贴家用。”……
  
  生活有了保障,刘芝发总是惦记着“自力更生,继续努力”。看到庄台的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刘芝发和村民们不约而同想到了干点与旅游相关的活。“我打算做点小手工品,当作旅游产品来卖。”
  
  蓄洪区独特的庄台景观、沿淮湿地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远近的游客慕名而来。生态旅游成为蓄洪区的新兴产业,西田坡庄台一年就迎来8万多名游客。
  
  村民吴晓静5月份开了农家乐,一水的农家风情,深受游客青睐。“以前游客即便是来,也是看看就走了。现在有了吃的和住的地方,他们都跟我说,‘以后还会再来’。”
  
  在西田坡,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关注受灾损失、生产恢复等情况,还嘱咐当地党委政府,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
  
  最是深情不可负。经过移民迁建和人居环境整治,如今,西田坡庄台上的居民仅剩下55人,交通越来越便利,环境越来越舒适。
  
  “我们生活在蒙洼,就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保护好秀美家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让蒙洼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曹集镇党委书记唐洪彬说。
  
  安居乐业的红火日子,是西田坡群众曾经萦绕心头的梦想和追求。现如今,大河安澜、风光秀美、生活安康,新时代的沿淮人民正大步奔向美好明天!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