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瞧,阜阳人眼中的西藏

2021-8-23 08:25|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30964|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汪文婕 刘培军 通讯员 朱启业 尹青峰|来自: 颍州晚报

  西藏,“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我们每每为它神奇绝美的自然景观而震撼。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山南,西藏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中国的西南边陲。在山南市,有一批又一批的阜阳人,活跃在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今天,让我们走近阜阳援藏人员,听听他们眼里不一样的西藏。
  

沿途美景

  有一种才艺,叫做能歌善舞
  
  立秋时节的阜阳,微风阵阵,气候宜人。此时,3000多公里外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已连续多天阴雨,最低气温跌至10摄氏度左右。
  
  8月21日,周六,尽管学生休息,但朱超依旧准点赶到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在门岗室值班。回忆起刚进藏时的一幕幕,他的思绪也飞回到两年前的那个8月。
  
  援藏前,担任颍上二中副校长的朱超是犹豫的。妻子是宣城人,在颍上没有亲戚;孩子上九年级,正值初中毕业;父亲曾患食道癌,做过切除手术……
  
  好在,妻子的支持让他坚定了援藏的信心。2019年8月,朱超告别家人,作为安徽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组的一员,从皖北水乡奔赴壮美的雪域高原,成为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党委委员、教学副校长。
  
  与大多数援藏教师一样,朱超也经历了头晕、难以入睡、心率过快等高原反应的考验,并逐渐融入当地的校园生活中。
  
  “这儿民风淳朴,风景如画。”朱超说,藏族是一个非常虔诚的民族,他们纯洁、善良、包容、质朴。藏族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心地善良。他们的眼睛是清澈的,有时胆大调皮,有时羞涩扭捏,但对老师十分尊敬。
  
  在朱超看来,藏族是多才多艺的民族,可以说“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学校组织文艺活动,从来不需要提前准备,通知发出,只需半天时间,一场文艺盛宴就热腾腾的“出锅”了。
  
  夏季,西藏的草丛、树林中,总能看到围成一圈、席地而坐的藏族人家,他们带着糌粑、青稞酒、酥油茶以及各种美味,身着盛装,边吃边喝边歌舞,直到傍晚,一路欢歌而归。这就是藏地人家最喜爱的活动之一:过林卡。
  
  “藏族同事也是十分可爱的,他们友好热情。”朱超说,在夏季的周末,同事会邀他去过林卡,边吃土豆炖牛肉,边玩藏式“骰子”,偶尔高兴了还载歌载舞。
  
  朱超除了在同事中感受到藏族同胞的热情外,还在普通藏民中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有一次,他骑电动车去考察农场主的庄园,回程途中电动车没电了。恰巧离藏族村庄不远,他将车子推到一个藏族村民家中,请求帮忙充电。女主人十分热情,立马帮忙找插板充电,还把家里水果拿出来硬塞给他吃。
  
  看到主人家中有一台织布机,他好奇询问,主人又拿出羊毛现场织给他看,热心教他如何织,那种真诚令他难忘。
  
  藏族孩子是懂得感恩的。2020年,朱超扶贫包保一个贫困女孩,给女孩买了牛奶及生活用品。此外,他还将食堂饭卡拿给她,让她周末加餐,偶尔也找她聊聊天。
  
  有一次,朱超到日喀则出差几天,回来后他惊讶地发现厨房灶台擦得锃亮,餐具摆放井井有条。半个月后,他无意中从同事口中得知是两个学生打扫的,其中一个就是他帮扶的女孩。
  
  因为扶贫,朱超每年都要到山南市隆子县雪沙乡,途经哲古草原。“海拔4000多米,野毛驴随处可见。”朱超说,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奔跑、追逐,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美景如画,它们和牧民和谐共生的景象令人动容。

李振生和同事一块散步

  
  有一种高度,叫做海拔4551米
  
  有一种高度,叫做海拔4551米;有一种距离,叫做离家3657公里;有一种压力,叫做气压56Kpa。这里,就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
  
  2008年4月,现任阜阳市疾控中心监测科科长的李振生作为安徽省第六批医疗援藏队一员,开始了为期近一年的援藏工作。
  
  当年4月20日,从合肥飞往成都,并由成都转往拉萨,再历经2个小时的车程,早已疲惫不堪的他终于到达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防疫站。
  
  地广人稀,这是李振生到浪卡子县后的第一印象。“全县几乎看不到树木,出门便是连片的雪山。”李振生说,浪卡子县位于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与不丹王国接壤,是山南市海拔最高的县。
  
  李振生的援藏日记真实的记录了他在浪卡子县的点点滴滴。
  
  “4月24日 晴:今天下午,旺堆局长带我到县疾控中心和大家见面,算是正式投入工作了。其实到浪卡子的当天,我们就和县卫生系统的全体人员见了面,只是时间很短,藏族同胞的名字很不好记,没什么印象。”
  
  “5月5日 雪:昨天结束了五一休假,由山南返回浪卡子。出发的时候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可车过贡嘎县与浪卡子的交界——甘巴拉山口,刚才还晴好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不一会就听到车顶霹哩叭啦响,原来是下起了冰雹,不一会又变成了片片雪花,车外雾蒙蒙一片,好在这时已经离目的地不远,半个小时后就赶到了县城。一下车,不禁打个寒颤,因为在出发时只穿了一件毛衣,这时气温骤降,实在叫人受不了。这是自4月20日到这里后第3次下雪了。浪卡子这地方和山南其他县相比有很大的反差,4、5月份其他地方都是绿树成荫,春暖花开了,可进入浪卡子后,就基本见不到绿色,整个县城也没有几颗树。空气含氧量很低,还很干燥,本来进藏后在山南经休整已经适应了,可到达浪卡子以后,头痛、失眠、心慌、气喘等高原反应又出现了。
  
  这里的疾控工作相比阜阳来说要相对单纯,计划免疫工作更是如此。全县10来个乡镇,3万多人,分散在约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年出生儿童500—600名,每年按季节4次基础免疫接种,由村医巡回上门服务。每次接种完成后县疾控中心随机抽查接种率,今年由于疫苗供应问题,第二次接种还没有进行。今天在单位听说疫苗已经到地区,这次争取能随他们下乡看看。这里最远的乡离县城180公里,前几年下乡还要自带被子。”
  
  除了气候和防疫工作,在李振生的印象中浪卡子的景色用“震撼”二字形容最合适。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回忆说,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的羊卓雍措就在浪卡子境内。羊卓雍错湖是山南地区第一大湖,被藏族群众称之为“圣湖”。湖内分布着10余个小岛。岛上常年香烟缭绕,暮鼓晨钟,加上远处雪峰映衬,更显“圣湖”的神秘和美丽。

山南当地患者给马炜(右三)所在科室送锦旗

  有一种服务,叫做“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0年7月23日,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与关节镜病区副主任马炜,作为安徽省第六批援藏队员,千里迢迢奔赴海拔三四千米的青藏高原。在西藏工作期间,马炜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救治了众多被疾病困扰的病人,还为当地医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被山南市卫健委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
  
  “虽然也考虑过那里条件艰苦,但我援藏的信念很坚定。因为一直以来,我很向往那里的雪域高原、蓝天白云,总想去一睹真容。”马炜说,他当然也知道那里医疗条件较为落后,有些手术不能做,必须转到内地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能够帮助藏区同胞解除病痛,提升当地医疗技术水平,这是光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炜所在的医疗队援助的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人口35万,平均海拔在3700多米,常年大部分时间处于风雪期和土壤冻结期,工作环境较为艰苦。
  
  “刚去时,高原反应特别严重,成天成夜睡不着觉,脑子晕晕乎乎的,也不知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中。走路快一点,或者讲长一点的话,就觉得喘不过来气,心慌。”马炜说,这种状态持续了半个月才算好转。
  
  入藏后,马炜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当时,他任山南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全面负责临床、教学和科研。“我去之前,这里没有骨科门诊,都是大外科。骨科病患者来就诊,如果值班的是其他科的,就可能耽误病情。”后来,在马炜的努力下,医院开设了骨科门诊。
  
  他至今还记得,有个叫洛旦的小伙子,20多岁,由于旧伤没得到正规处理,肩关节经常脱位,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家人都很焦急,此前他已经去拉萨市多家医院询问过,都没有合适的手术方案。
  
  马炜诊断后,想为洛旦做手术,但医院缺少设备,于是特地回阜阳从市医院借了个关节镜镜头。没有牵引架,他就自己做,克服了诸多困难,终于完成了手术。“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山南市人民医院骨科运动医学才算起步。现在很多手术都可以做,患者也不用再辗转到别的医院治疗了。”
  
  作为援藏人员,除了治病救人,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传帮带,因此每一批援藏人员都会留下技术。马炜在藏工作期间,收了两个徒弟,手把手教他们技术。
  
  “医疗这一块,实操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当100次助手,都不如当一次主刀感受那么深刻。”马炜每次手术都带上徒弟手把手教,后来就让他们主刀,自己当助手,随时指导。“这样一来,他们上手很快,做高难度的手术也越来越有信心。”
  
  “当地人非常淳朴、善良,他们看医生时,眼神充满信任。我们帮他们解除了病痛,他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会送来甜茶、酥油茶、青稞面表达谢意。”在马炜看来,这段援藏的经历磨炼了自己的意志,也提升了业务能力,让人生更加丰富。“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牵挂着那一片纯净的土地,和那里淳朴的人。”
  

罗玉峰参加西藏雅砻文化节

  有一种感动,叫做藏风藏情
  
  桥隧相连、穿山跨江,不论行驶在藏西北高寒草原,还是藏东南峡谷,路畅其行带来的变化令人感慨颇深。在西藏,公路、铁路的桥梁和隧道架起万水千山,加速畅通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激活了“世界屋脊”人气和经济活力,唤醒冰封的高原。
  
  每年夏季,是雪域高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的黄金期。错那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西邻不丹,南与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2013年6月,作为安徽省首批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才,阜阳市交通运输局技术人员罗玉峰跟随援藏队来到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
  
  ”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罗玉峰回忆说,从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下飞机后,他十分兴奋。机场到山南市一个多小时的行程中,他一直目不转睛盯着车窗外看。
  
  蓝天白云,感觉离天空很近,云随着车子的移动,也跟着一起在头顶移动……穿过一片片“荒凉”后,罗玉峰随同队员一起来到山南市。此时,他的兴奋之情已被头晕、恶心等高原反应所淹没。简单休整后,他来到援助单位——错那县交通局,负责对当地施工队伍进行施工管理、技术指导等。
  
  “他们住的房子也是两层小楼,但建筑材料有所区别。”罗玉峰在走访中发现,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形成了以石头为主的传统藏族民居,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碉房一般分两层,底层养牲畜和储藏室,二层用来居住。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8月初,当地发生泥石流,罗玉峰和同事一起到藏民家中走访,查看受损情况。由于村庄之间距离较远,且没有集镇可以购买午饭,他们受邀在当地村干部家中就餐。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准备了酥油茶、糌粑,以及牦牛肉。
  
  山南,是西藏的江南、藏民族的摇篮、藏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历史悠久,藏王松赞干布从山南崛起,创造了吐蕃王朝的辉煌,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进藏千古传颂。雅砻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每年8月在山南隆重举办。
  
  “大型原创民族歌舞剧、原生态藏戏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罗玉峰说,他有幸参加了2013年西藏雅砻文化节。雅砻文化节给他的感觉就是特别隆重,也让他感受到了藏区同胞的能歌善舞。
  
  进入10月后,西藏的天气更加严寒干燥,且经常下雪。当年10月底,罗玉峰接到上级通知返回阜阳。谈及那段短暂的援藏经历,罗玉峰坦言,这是一段特殊且难忘的经历,有机会一定再回去看一看,走一走。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