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春到滑集赏梨花 大鼓一响听说书

2023-4-3 09:28|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30524|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张玲芝/文 记者 穆可亮/摄|来自: 阜阳日报

  仲春时节,如果要问阜阳哪个地方梨花最美,大多数人的答案恐怕是临泉县滑集镇园艺场。从1958年开始,这里1500多亩梨园每年都演绎“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壮美景观。
  
  赏完梨花,看了美景,当地文化站还有一场市级非遗临泉大鼓书的演出。左手简板右手鼓,嗓音浑厚悠扬,让来访者妥妥地过把曲艺瘾。
  
  每年秋冬季节,这里的手工芥菜丝大量上市,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脆嫩、窜鼻的口感,不经意间刺激着人们的味觉和嗅觉,让滑集收获了“芥菜小镇”的美誉。
  

  邂逅八千老梨树
  
  园艺场又名“滑集桃园”,是临泉县农业农村局下辖的国有农场,1958年由临泉县农场三里大庄作业区建立,占地1548亩,其中果园711亩。这里距阜阳市区约55公里,原S328省道穿境而过。每年春天,桃花梨花盛开,让这里成为热度不减的网红打卡地。
  
  3月中旬,当地在园艺场举办第十七届桃花艺术节。虽说桃花是主角儿,但这里的梨花毫不逊色,在桃花映衬下显得洁白如雪,层层叠叠,如彩云一般。经过矮化修剪的梨树姿态各异,树皮上覆盖着一层青苔,在薄雾衬托下,其美其貌,恍若仙境。
  
  园艺场退休职工鲁广站介绍,这里8000多棵梨树都是1958年栽的,当时只有手指头般粗,现在一个人都抱不过来,其中就包括他承包的“百年梨树王”。梨树王树冠直径11米,占地2分多,虬枝自由伸展,把一簇簇花瓣伸向天际,如春日剪影般神气妖娆。
  
  “梨园中部东方木,晨沐朝阳夜饮露。寒暑易往百余载,今朝风流王冠属。”这是当地文人为梨树王创作的一首打油诗。
  
  十多年前,园艺场为了更新换代,高杆嫁接韩国的“圆黄”“翠玉”新品种。而梨树王没有嫁接任何新品种,还是原滋原味的砀山梨,单棵树常年产量在600公斤以上。
  
  “说来也怪,这棵树下面的土壤常年湿润,一年四季都有青草覆盖。”鲁广站说,相传农历月圆之夜,有青年男女梨园相会,在树下窃窃私语,人们循声找到梨树下的时候,声音就消失了。可以说,这棵梨树是当地青年追求纯真爱情的见证。
  
  在梨园靠近水泥路的地方,有几座红砖烟囱。原来,上世纪50年代末,这里2/3的面积种植苹果树。烟囱下面是用来储存苹果的地窖,一直使用到2000年前后。“1975年参加全省苹果鉴品会,经现场检测,园艺场培育的红玉苹果含糖量全省第一。”鲁广站说,后来由于苹果不易长期保存,苹果树渐渐被桃树所取代,这就有了现在的桃花节。
  
  左手简板右手鼓
  
  在临泉方言中,滑集的“滑”与“化”谐音。明清时期,这里被称为“南马寨”,相传有一位皇族后裔流落此地,得到滑员外一家的帮助。后来这个人袭了官爵,把朝廷赐予的两个“龙凤灯”全部送给了滑家,并给滑员外的儿子谋了“都堂”的官职,“南马寨”因此改名为“滑集”。
  
  在滑集,大鼓书、坠子是较为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三寸鼓,七寸面,鼓架二尺七寸半。今年68岁的大鼓书艺人魏建乐支好竹竿架子,左手简板右手大鼓唱了四句开场:“山上的青松山下的花,花开青松不胜它。单等秋后严霜降,光见青松不见花。”韵味十足的腔调,让附近居民很快聚集起来。
  
  与周边大鼓书艺人不同,魏建乐从19岁高中毕业开始站着唱书,一唱就是40多年。像《大宋金鸠记》《薛刚反唐》《大红袍》这类老书,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解放凤台》《江姐》这类新书,他都会唱,业余时间他还创作了《九仙美人图》《脱贫攻坚新发展》《腾飞的滑集》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大鼓书、坠子作品。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单一,除了看电影就是听戏听书。“大鼓书、坠子,没有三年苦练,根本就学不成。”魏建乐说,想靠这个挣钱养家,只有技高一筹。年轻时,他到沈丘、新蔡、汝南、固始等地卖艺谋生,白天赶逢集在街上唱,晚上到村庄里唱,一天可以开三场。一个庄挨着一个庄唱下去,群众撵着他的场听书,要跑三五里路、甚至十多里路。
  
  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日益普及,上世纪90年代“打工潮”兴起后,演出机会越来越少。“我平时跟着唢呐班演出,没有演出任务就到建筑工地当小工,一天能挣100多块钱。”魏建乐说,他现在担任临泉县曲艺家协会副主席,2021年曾获评阜阳市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
  
  “就像老艺人唱的那样,春有桃花夏有果,桃梨散尽芥菜多,闲听坠子大鼓书,临泉滑集乐趣多。”滑集镇宣传委员马具广说,镇里打算把民间艺人集中起来,结合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搞一个桃花书会,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脆嫩窜鼻芥菜丝
  
  在临泉寻常人家,每到中午、晚上,家庭主妇就会用干净的筷子从瓷坛里夹出适量芥菜丝,配上大蒜、香菜,再滴入少许香油、生抽,均匀搅拌后就是一道可口的佳肴。这种十字花科芸苔属的草本植物在阜阳各地均有种植,尤以滑集镇的手工芥菜丝最为有名。
  
  作为“临泉五宝”之一,全县芥菜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其中,滑集就占到2/5;全县近100家芥菜加工企业,1/5集中在滑集。“目前,滑集镇年产芥菜丝70万坛(约1300吨),产值约2600万元。”滑集镇镇长韩静说。
  
  每年秋天,当地芥菜大量上市,手工切丝成为加工企业的一道景观。在互联网平台上,全国各地的手机用户通过抖音直播间了解滑集手工芥菜丝的加工过程,并通过快递网络品尝这种临泉味道。“滑集的手工芥菜丝嚼起来清脆爽口,只需要一秒钟,芥末味就能直窜鼻腔,辣味一过齿间留香。”临泉县成玖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朝书说。
  
  在李朝书看来,当地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的气候条件,富含有机质和硒、镁、锌等微量元素的砂礓黑土,非常适合芥菜种植,平均亩产3000斤。“气候和土壤,决定了这里的芥菜根茎细嫩,自带一股窜鼻子的辣味。”李朝书说。
  
  临泉芥菜不但品质好,加工过程也非常关键。特别是在劳动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当地非常重视手工切丝,把长短相近、粗细均匀的手工芥菜丝视为佐餐上品。“每年秋冬季,当地妇女一般都在厂里干活,而且是一边切丝一边直播。”李朝书说。
  
  近年来,为满足不同人群口味需求,当地先后推出了花生、杏仁、香辣、小鱼等口味的芥菜丝。其中,最传统的花生味芥菜丝,需要把鲜花生米泡发去皮,与芥菜丝、食盐均匀搅拌后密封起来。7天左右,花生米就能吸收芥菜的辣味,就着刚出锅的油旋馍,嚼在嘴里异常窜鼻。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彩色的梦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