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香椿采摘季,家乡人约我回老家拍照采风尝尝鲜。看着沙颍河两岸绵延不断的香椿树林,高低错落,在沙颍河水汽的润泽下,沙土地十分肥沃。 清明前后,太和县沙颍河畔的香椿树绽出叶芽,香郁、油亮、鲜嫩。当地人天胧明采摘椿芽,赶早市到县城销售。椿芽上市也就十来天时间,且一天一个行情,一筐筐、一篮篮,在城市超市和菜市场,鲜嫩的香椿,等待主顾。城里人家的餐桌上,椿芽炒鸡蛋、椿芽拌豆腐,成为春天里的一道道美食,带来舌尖的享受,味蕾的回味。 香椿被称为“树上的蔬菜”,以其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清脆爽口备受青睐。虽然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种植,但太和沙颍河两岸的椿芽味道独特,品相好,尤以黑油椿、红油椿为最佳。早在唐朝时,太和椿芽即为贡品,《太和县志》上记载:“春初芽发,早采者贵,晚则质老味淡,尤以谷雨前后为佳”。 我老家在离县城15公里的沙颍河北岸,每户人家的庭院里都栽有香椿树。我家院子里也有几棵香椿树,靠西边院墙,高高大大的。夏季,褐色斑驳的树身上、枝条上趴着一堆“椿蹦蹦”,灰色的翅膀上面布满黑色斑点,里边的翅膀为红色,非常好看。我和小伙伴们逮着几只,用椿梗子轻轻戳它们,看哪只蹦得最远,乐此不疲,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秋天,我到椿树下去捡椿梗子,用脚跺树,用竹竿敲打,希望多落些椿梗子,攒了一大把,去找小伙伴玩插三角,三根椿梗子,撂在地上,三角形越大,放进的椿梗子就越多。 别了,椿蹦蹦;别了,椿梗子。为了上学,我们兄弟姊妹几个离开爷爷奶奶,到城里跟着父母,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平日饭桌上的就馍菜只是一盘腌椿芽。老家亲戚多,来城里,父母热情相待,才难得改善一次伙食。 老家的那几棵香椿树,爷爷奶奶看得很重,它是我家的“菜篮子”。爷爷每年初春送鲜椿芽,接着送腌香椿。 记得每年爷爷都会来城里送椿芽,顺便带几根旧县的油炸麻花,目的就是看看孙子孙女。有一年,爷爷没来,是堂叔来城里给我们送鲜椿芽。堂叔对父亲说:“你爹忙,我顺道把椿芽捎带过来。”父亲也就没多问。过些天,清明节前,父亲回老家,看到爷爷躺在床上,腿上缠着纱布,身边放着一副拐杖,顿时就明白了,原来爷爷上树掰椿芽,摔了下来。爷爷看着低着头擦眼泪的父亲,轻轻地说:“伤不重,快好了。” 爷爷是乡村教师,一辈子手执教鞭。奶奶是干活的好手,不让爷爷干农活,爷爷才能一心扑在教育孩子的事业上。 父亲是独生子,一点儿都不娇生惯养,从不忘家风家训。父亲在爷爷奶奶的教诲下,胸怀大志,一心报国,解放前夕,跟随路过家乡的解放军走上了革命道路。父亲退役后转业到太和县城工作,这自然成了爷爷的骄傲,儿孙也成了他的心头肉。走下讲坛的爷爷,腌制的椿芽比奶奶腌制的还要好,椿芽在叶梗上,一点儿都不掉,保持原有的颜色。每逢周末回老家,看着那几棵老态龙钟的香椿树,总有太多的味道,值得品咂。 椿芽的吃法五花八门,传统的香椿炒鸡蛋、凉拌豆腐被替代,现在多了油炸香椿、椿芽煎饼、椿芽饺子、椿芽酱等做法,人们追求吃得更好。喜爱美食的人,自然不怕费时费力,想着法子满足着味蕾,这舌尖上的享受让人欲罢不能。无论哪种吃法,都可以品尝到椿芽特有的鲜香和爽脆。 美食解乡愁,奔波在外的太和人,身边一定要有妈妈亲手腌制的香椿芽。 太和香椿,跨越千年,产业链不断延伸,香椿已成为致富一方的特色产品。2022年,太和香椿已成为地标保护农产品。 近年来,太和县政府大力扶持香椿深加工,挖掘开发香椿的食、药、用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扩大香椿种植规模,拓宽香椿深加工途径,延长香椿产业链,丰富菜篮子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让太和香椿走得更远。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