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现场观摩暨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纳入县(市、区)综合考核内容,将至少完成168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7月17日《颍州晚报》02版) 一座城市可为残疾人提供怎样的生存条件,是衡量其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之一。在深化文明城市进程中,无论是修建无障碍坡道、铺设盲道,还是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辟出残疾人专用洗手间,这些贴心的无障碍设施,都是城市文明的体现。 无障碍设施要建得好,也要更多地考虑使用的细节。这就要求职能部门注重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无障碍设计”。哪怕是一块面砖的光洁度、一张桌椅的高度、一个按钮的尺度,都应充分顾及残疾人的生活习性和便捷程度。与此同时,还应多倾听残疾人的心声,多一点举手之劳,多一些便民之举。要知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善举,对残疾人来说,都是很温暖、很重要的。 无障碍设施要建好,更要管好。生活中无障碍设施遇“障碍”的现象屡见不鲜,给残疾人的使用带来了尴尬。比如,盲道是铺设了,可有时中看不中用;轮椅坡道开辟出来了,却常常被汽车、共享单车占道堵塞;无障碍洗手间,有时堆放着拖把等杂物,成为一个难以改变的习惯。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扫清无障碍设施前的“障碍”,需要用法治方式破解。既需有法可依,更要有法必依,基本的落脚点在严格执法上。其实,解决事情就怕“认真”两字,只要严管严治严惩,就能确立一种“占位必罚”的心理预期,倒逼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扫清“障碍”,让残疾设施得到充分使用。 当下,一些市民对无障碍设施不了解,直接导致了无障碍设施不能为残疾人物尽其用的现实。有了无障碍设施,还要有无障碍意识,大力宣传“无障碍文明”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要让无障碍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构建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环境,更加主动、更为自觉地为残疾人让道让行。 让残疾人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他们的一种权利、一份福利。只有同步完善社会意识和无障碍设施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无障碍生活”。这是这座城市该有的品质,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