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19时许,华灯初上,太和县翰林广场街区车水马龙。路过华中板面店,一股浓郁的板面香料味从门缝飘出,挑逗着路人的味蕾。 走进店内,一楼大厅坐满了顾客,服务员忙得不可开交。店主张心言和妻子胡敏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给大家上菜。 “和板面处了23年的CP,没想到有天‘我被红焖了’——红焖羊脊骨。”大厅内墙上,一条去年悬挂上去的条幅格外显眼。 上世纪9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张心言踏入社会,干过汽修工、在工地搬过砖。当时,太和人靠卖板面创业谋生的方式悄然兴起。无论是在河北、山东等地,还是在太和县城,经营板面店的人都越来越多。在亲戚的指引下,1998年,他和妻子胡敏也干起了板面生意。 在原太和县粮食局门口租下一间30平方米的门面房,一口大锅、三四张桌子,用张心言的话说,他属于“两把勺子创业”。 量大、料香,再加上是当地第一家将羊脊骨开发成配菜的饭馆,华中板面迅速收获一大批粉丝,生意红火。最初创业时单日销售几十碗、上百碗,到2005年时,张心言家的板面单日销量突破600碗。 在外地人眼中,板面可能是即吃即走的快餐,但是在太和人眼中,板面店是待客聚会的好地方。一到饭点,三五好友相约,选择一家心仪的板面店,点上一份烫菜、羊脊骨、水晶羊蹄和卤鸡爪,再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板面,浓浓的鲜香味里尽显热情好客。 尤其是近些年,张心言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到店后并非只吃板面,对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他家的“苍蝇小馆”硬件有限,难以满足商务招待需求。 改变从2014年开始。张心言入驻太和人流量大的翰林广场街区,租下300平方米店铺,一楼是大厅,二楼是包间,采用新中式装修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板面店也可以变得高大上。”一时间,华中板面翰林广场店成为不少“吃货”的打卡地。 对于经营20多年的华中板面店来说,变的不只是规模。张心言创新推出砂锅板面,成为年轻人口中的“爆款”。食材制作方面,原来的清炖羊脊骨升级为如今的红焖羊脊骨,同时推出各种特色炒菜,传统板面焕发出了新活力。 目前,华中板面在太和县城共有2家直营店。张心言曾计划开连锁店,扩大经营规模,但他又担心连锁店的产品质量不好控制。 既要留住板面的传统味道,又想让地方饮食文化“走出去”,张心言特意开通了“太和县华中板面馆”抖音号,尝试拍短视频记录板面做法,和网友们分享美食。 “欢迎来吃板面,聊一聊太和故事。”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张心言不太熟练地拿起手机拍摄起来。画面中的他沉稳、朴实,向更多的人传播着太和板面文化。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