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界首书会 说古唱今二百年

2025-4-10 09:3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682|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王海涛/文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摄|来自: 阜阳日报

   界首书会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的“苗湖说唱会”(在今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每到农闲时节,民间艺人通过说唱艺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无时不说,无处不唱,无人不乐”是书会的最大特点。

  历经200多年发展,作为代表地方特色的活态文化,界首书会已成为皖北民间曲艺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凝结着浓郁的人文底蕴,也承载着一代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梦想。2008年,界首书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于清嘉庆年间

  “乾坤开辟分混沌,三皇自始五帝分……”4月8日下午,界首市福通广场的颍南曲艺书场传出清脆的渔鼓声,82岁的苗清臣和58岁的徒弟毛玉兰,正在合演经典渔鼓曲目《历史纲鉴》。激昂的唱腔、抑扬顿挫的曲调,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紧接着,陈玉美的坠子《劝孝》等多个曲艺节目轮番上演,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文化大餐。

  毛玉兰协调好曲艺爱好者表演顺序,又协调网络直播事宜。“颍南曲艺书场每周一、二、三、四下午准时开场,周边十几里地的群众来观看演出已成为习惯。”毛玉兰说,截至目前,颍南曲艺书场常态化演出已坚持了10年。

  颍南曲艺书场是借鉴苗湖书会的经验发展起来的,已经成为界首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态化推广界首渔鼓和其他曲艺的新平台,既培养了曲艺人才,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苗湖书会起源于清嘉庆年间,最初被称为‘苗湖说唱会’,由当时的苗湖村民间艺人苗本林发起。”苗清臣是界首书会的第六代传承人,他根据代代相传的说法,并结合有关史料记载,向记者梳理了苗湖书会发展的大概历程。

  早期,中国的民间艺术大都是艺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位于太和、临泉、界首三县市交界地带。清朝时期,这里地势低洼,十年九涝,群众生活贫穷,人们经常携家带口出去逃荒要饭。为了活命,他们在乞讨中学会了坠子等说唱艺术,并把这些艺术带回了家乡。

  1810年,苗湖村的苗本林和儿子苗何珠、侄子苗何刚,白庄湖的王西龄、王西贤,王桥庄的王本宇、王何钦、王何巨,在麦收后农历六月六,组织起来给当地农民唱坠子曲目《金鞭记》《响马传》等,吸引周边很多农民来听。后来,每到农闲时节,艺人们通过说唱艺术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无时不说,无处不唱,无人不乐”成为书会的最大特点。1939年,知名艺人苗元甫为纪念苗本林诞辰165周年,将农历六月初六定为苗湖书会的固定日期。此后,每年此时,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聚集到苗湖村,共享文化盛会。

  苗清臣说,以前,苗湖书会有以下几个接地气的特点:一是地点随意灵活,多为“一人一篷书”,麦垛旁、大树下、水塘边等地点不拘,凡是阴凉宽敞的地方都是说书的好地方。二是曲种兼蓄并收,有河南坠子、淮北大鼓、河洛大鼓、琴书、三弦书、评书、渔鼓等,曲种众多、流派纷呈。

  在苗清臣看来,苗湖书会不收卖艺钱是其葆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书会期间,说书艺人的一日三餐由村民轮流招待;书会散时,说书艺人分得由村民馈赠的粮食,背运回家。

  扎根于当地群众心中

  历经岁月洗礼,苗湖书会也出现过时断时续情况,但说唱艺术早已扎根于当地群众心中。

  苗清臣是省级非遗项目界首渔鼓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如今苗湖书会的创办人。

  1962年,苗清臣在任寨公社干宣传工作。“因为热爱,我那时候开始学习曲艺,包括大鼓、坠子、琴书等。”苗清臣说,当时学艺有门里、门外之分,门里的要系统学习3年,还要“送师”一年;门外的,全凭个人爱好、自觉,并无时间、地点限制,想学就学。出于现实考虑,他选择了门外方式学艺,但他学习十分认真,不久就从一众学生中脱颖而出。1979年,他成为界首市曲艺队队长。

  上世纪80年代初,苗清臣又学习了界首渔鼓,由于表演深受欢迎,名气越来越大。

  1985年,出于对苗湖书会的热爱,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下,苗清臣联络周边县(市)80多名曲艺艺人,于当年农历六月初六重新举办了一场苗湖书会。“这次书会共办了5天,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白天唱,晚上也唱。”苗清臣说,苗湖村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知道当时书会盛况。

  太和县知名曲艺演员、第二届安徽省群星奖获得者郝小梅对40年前的那场书会记忆犹新。“参加书会的演员太多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演唱的曲艺形式也多种多样,大鼓书、琴书、渔鼓、坠子……”也就是从参加那场书会起,郝小梅走上了更宽广的艺术道路。

  “自那以后,书会每年举办一次,从未间断,只是规模大小和形式不同。”苗清臣说,苗湖书会(后改为界首书会)至今已举办了39届,在书会上表演的鼓书、评词等节目,道具简单,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爽快、地道的表演风格,特别适合大众口味。

  在每届书会上,各种节目的内容与时俱进,热情讴歌党的富民政策和农村文明新风,如邻里和睦、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节目,弘扬正能量、讴歌真善美。

  在6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苗清臣先后说唱了《八美图》《大八义》《小八义》《呼家将》《刘云打母》等50多个传统界首渔鼓书目。2016年10月,苗清臣和知名青年歌手尚雯婕联袂参加了央视大型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在充满现代感的舞美及音乐加持下,共同演绎了《三国演义》名段《要荆州》,颠覆了人们对界首渔鼓的认识,苗清臣也因此获得“叮咯咙咚呛文化传承人”称号。

  界首书会影响扩大,颍上、太和等周边县市艺人纷纷来观摩学习,山东、河南等省的一些民间艺人也每年如约到书会现场献艺。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孟影对界首书会给予很高评价:作品主题思想很好,做到了“三贴近”,很接地气,展示了中华民间传统曲艺文化艺术的魅力。

  “界首书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担负着地方曲艺和稀有曲种交流与发展的重任,是树立区域品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界首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王小利介绍。

  多种措施保护界首书会

  苗清臣不仅年年参加界首书会,近年来还经常到颍南曲艺书场观看或表演,对新时代民间艺术百花齐放颇多感慨。

  苗清臣最放心不下的还是界首书会和界首渔鼓的传承与发展。“界首渔鼓是界首书会的主角,我唱了一辈子渔鼓,不能让这个技艺在我手上失传。”抱着这一信念,多年来,苗清臣相继举办近30期界首渔鼓培训班,徒弟遍布河南、山东、上海以及省内的阜阳、亳州等地,李广义、辛天聚、李立邦、闫莉等30多名徒弟常年活跃在舞台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界首书会加深了认识,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他介绍,2024年7月11日(农历六月初六),界首市在任寨乡苗湖村举办了第39届界首书会。此届书会为期5天,吸引全国各地的艺人和周边县(市)众多居民参加,书会上表演的曲种有河南坠子、淮北大鼓、琴书、评书、渔鼓、口技等。这些作品不仅给观众带去了快乐,也陶冶了观众情操。

  更让苗清臣欣慰的是,传统艺术的种子也悄然在年轻一代人的心田种下。比如,“00后”尚李冰拜毛玉兰为师,如今已能熟练表演界首渔鼓等艺术。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界首书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近年来,界首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张宏友一直关注界首书会的价值挖掘和传承工作。张宏友表示,为延续、保护界首书会,弘扬民间曲艺艺术,界首市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建立书会保护委员会,每年定期举行两次联谊会,加强与曲艺艺人的感情联络;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曲艺活动,发现和培养曲艺人才;对于一年一度的界首书会,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保障活动顺利、安全开展。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