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虽然已经过去,但清明祭扫带给我的思考还在心底。 每年清明前夕,我和妻子都会赶回乡下老家,给父母和祖先上坟。之后,又坐上几个小时的车,去合肥给岳父扫墓。一路上,那些和亲人有关的回忆,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不停放映。 1985年,我参加高考,成了我们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上大学的时候,是大堂哥骑着他那辆旧自行车,驮着我的行李,把我从家里送到镇上。那一路的颠簸,满是叮咛和鼓励。在我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月里,大堂哥和大姐夫带着亲戚们凑钱,帮我家推倒了那栋即将倒塌的土坯房,盖上了三间砖瓦房。如今,大堂哥和大姐夫都不在人世了。每次回老家看到那多年风雨侵蚀已无人居住的老房子,我的眼眶总是被泪水浸润。 父母当年为了供我读书,吃尽苦头。他们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就盼着我有出息。也正是他们的奋力托举,我才能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他们却没能享一天福。 1994年,父亲突然就走了。那一年,我带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特别忙,连他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遗憾与愧疚,多年来如影随形,每到清明就愈发浓烈。 父母生前家里生活拮据,只能偶尔买点猪肉改善生活。做好后,他们都会让我和姐姐们,挨家挨户给邻居们送一点。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和妻子也一直保持着这份善良。老家要是有孩子在城区学校上学,或是过去教过学生的孩子在我们学校读书,我们得知后,就会经常前去看望并送去学习用品。赶上周末,还会邀请他们来家里吃饭,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没能好好孝顺亲生父母,我把这份亏欠都补偿到了岳母身上。平日里,我就隔三岔五去看她,陪她聊天,只要是能让她开心的事,我都乐意去做。我常对她说:“我没能好好孝顺自己的亲生父母,往后一定在您这儿补上。您可得健健康康的,给我们做个长寿的榜样,也给我一个尽孝的机会。” 让人欣慰的是,家族越来越兴旺,后代中已有4个去了不同的985高校求学,还有远赴英国和新加坡的世界名校留学的,其中更有从事芯片研发和材料物理等前沿科技方面的专业人才。从父母含辛茹苦供我读书,到如今家族后代投身于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领域,我们家族的变迁,正是这个伟大时代变化的缩影。 每年的清明祭扫,让我感悟到,先辈和父母都在竭尽全力地奋力托举后代,让后代过得更好。即便当时他们所处的年代生活困苦,但他们始终深信读书能改变命运。他们身上勤劳、坚韧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我们要赓续和弘扬家风,不断成长和进步,这才是对先辈最好的纪念。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