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太和一村庄养殖金蝉,年增收11.58万元

2025-7-14 09:46|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77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杨燕 实习生 金妙言 通讯员 谢苏萍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7月12日晚8点,当城市华灯初上,太和县税镇镇邹桥村的树林里,另一种“灯光秀”正在上演。
  
  村民徐起和同伴攥着手电筒,提着小桶,敏捷地穿梭在树影婆娑间。他们不是寻宝探险者,却有一个响亮的称号——“淘金猎人”。他们的目标,是刚从土里钻出、正奋力爬向树干的“金疙瘩”——金蝉。这小小的昆虫,正为邹桥村的村民铺就一条别样的生态致富路。
  
  “我们十来个人每晚8点开工,11点半收工。”徐起一手将灯光打在树干1.2至1.5米处,一手熟练地从树干上捏起一只金蝉放入桶中。“这一晚上不仅能找回童年的乐趣,还能挣30多元钱,顺带锻炼身体。”他笑着告诉记者。
  
  桶里窸窣作响的金蝉,在灯光下泛着微光,每一只都承载着增收的希望。
  
  金蝉俗称“知了猴”,因其独特风味成为餐桌佳肴,加之蝉蜕是名贵中药材,近年来市场需求激增,野生资源早已供不应求。8年前,有外地客商流转当地土地种植柳树养殖金蝉,但由于柳树需三年成材,金蝉又需数年才能出土,到2023年6月合同到期时,投资者失去了继续经营的意愿。
  
  考察金蝉市场后,邹桥村党总支书记范彩侠算了一笔账:柳树已生长5年,金蝉即将进入收获期。若砍伐柳树,投资者还需雇佣工人、支付运输费用。若由村集体接手这片林地,经济效益应该不错。同年9月,邹桥村以3.5万元盘下了这块“潜力股”。
  
  去年5月,邹桥村从延安引进了一批蝉枝,并在林下安装了喷灌系统,通过水流将蝉卵均匀输送到土壤中。
  
  “金蝉对生存环境的土壤、湿度、光照等条件要求很高。”范彩侠告诉记者,去年村集体依靠金蝉养殖增收11.58万元。今年金蝉数量较去年略有减少,一晚上最多可捕捉2000多只,但市场行情看涨,每只能卖到1.1元,目前5天内出货的金蝉都已被预订一空。“明年我们投放的金蝉将进入丰产期,产量会大幅提升。”范彩侠说。
  
  为延伸产业链条,村里今年扩建了40余亩养殖基地,配套建设了清洗车间、冷藏库,注册了商标专利,并设计了专用包装。
  
  为提高土地综合效益,村里创新采用“地下养蝉、地面养殖土鸡和大白鹅”的立体种养模式,实现全程生态循环。“林间的杂草、树上的落虫都是土鸡、白鹅的天然饲料。”范彩侠介绍,禽粪又能改良土壤、滋养柳树,整个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夜色渐深,徐起和同伴们满载而归。沉甸甸的小桶里,不仅盛着当晚捕获的“金疙瘩”,更承载着用勤劳和智慧点亮的希望。
  
  “林下金蝉养殖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通过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从平面种植向复合经营的转变,以生态方式产出绿色产品。”税镇镇党委委员郭晓晗表示,镇里将继续支持各村立足资源禀赋,发展“高矮结合、长短相济、一地多收”的林下经济,进一步提升土地综合效益。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