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阜阳,连日遭受高温炙烤,地里的玉米叶卷了边,大豆田裂开一道道细缝——这里正经历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的“烤验”。7月30日清晨6点50分,临泉县谭棚镇的田地里,抽水泵的轰鸣声打破寂静,农民拉着水带浇灌着田地,高科技设备在田间进行喷灌,党员干部盯着调水闸口……在这场抗旱夺粮战里,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与旱天展开较量。 “老把式”的先见之明 “老李家的玉米,叶子都支棱着!”路过该镇王寨村农户李继田的地头,村民总会停下来夸两句。李继田蹲在地头,抓把土一攥——成团,轻捏又散成细粒。“这墒情,能扛住!”他笑着说道。 这位种了30多年地的“老把式”,今年打了场漂亮的“提前战”。6月,玉米刚出4片叶,别人还在等雨,他已带着老伴浇了第一遍水;6月底,玉米长到8片叶,第二遍浇水又跟上;7月25日,当镇里沟塘水位开始下降时,他又开启水泵,浇了两天两夜没合眼,把五亩玉米地浇了个透。“井里的水抽上来,可玉米喝饱了,值!” 如今,他家的玉米比邻居家长势喜人。“镇里给打井每眼补200块钱,村里新打了十多眼井!”李继田拍着井沿,铁皮水泵还在嗡嗡转,“人勤地不懒,累点能保收成!” 种植大户的“硬核”投入 种植大户高彪面临的挑战更大。他流转了千余亩土地,种了玉米、大豆和芝麻。 “大豆耐旱,芝麻皮实,就怕玉米‘渴’!”高彪边擦汗边说。眼下,玉米正处抽穗关键期,正需要“喝”水。 他蹲下身,从地里抓把土,只见土块在掌心碎成齑粉,这证实抗旱有效果。一周前,这里的土硬得硌脚。 这些变化源于他的“硬核”投入:镇里送来的移动式抽水机立在沟边,24米长的水管探进沟塘;自费万余元买的百十盘水带,像银蛇一样“爬”满田间;300套防流沙喷淋设备,正给玉米“淋浴”。“滤芯堵了就拆!泵不能停!”高彪嗓门喊得沙哑,“最难的是招工,用的老人多,高温天得盯着别中暑。” 他望着眼前的忙碌场景,暗自反思:“要是早修滴灌、挖深沟,现在就省心多了……” 镇里跨区调水20万方 “快!水带接口松了,换水带!”该镇红旗闸调水现场,镇长段鹏的衬衫全湿透了。两台蛟龙水泵正把九龙沟的水“泵”进红旗沟。轰鸣声里,他扯着嗓子喊:“一天调20万方水,沿线的地块就能解渴!” 这场“水脉”保卫战从7月27日打响:镇里紧急对接颍州区九龙镇,协调跨区域调水;检修全镇750眼机井,确保“井井出水”;给大户送移动泵,帮散户接水带。“机器转着,人就得盯着。”段鹏抹了把脸上的汗说。旁边村民董秀英帮着拧水管:“俺家玉米地,全靠这水!” 上午8点41分,天空突然飘下雨点,大家直起腰,任凭雨水混着汗水流进脖颈。20分钟后雨停了,但抽水泵的轰鸣声更响了——这短暂的“及时雨”,成了最好的“强心剂”。 记者手记 在抗旱一线读懂守望的力量 7月的谭棚镇,弥漫着抽水泵的轰鸣和水带挪动的窸窣声。这片土地上,农民、镇村干部都有对干旱的焦灼,但最动人的是那份与天抗争的决心——李继田用老办法跑出了“抗旱加速度”,高彪的喷淋设备在加速旋转,镇政府跨区域调水,用行动织密保障网。他们或许身份不同、方式各异,但对土地的珍视、对收成的渴望,是共通的。他们用“不等不靠”的韧劲,把希望“浇”进了泥土里。就像那20分钟的雨,虽小,却让每个守望者眼里有了光。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