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阜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共“阜”七彩盛夏志愿服务团的14名大学生,走进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党群服务中心,围绕当地90余名留守儿童开启了为期10天的“七彩假期,情暖童心”乡村支教实践活动。 红色探寻,薪火相传 流淌不息的茨淮新河,承载着薛庙村深厚的红色记忆。 课堂上,志愿者聚焦革命人物事迹,动情讲述了小萝卜头在极端环境下对自由与知识的顽强追求,以及刘胡兰用青春和生命诠释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诚。 随后,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拿起画笔,亲手描绘党旗。在专注的勾勒与涂色中,一面面鲜红的党旗跃然纸上。通过亲笔绘制,“党”这一崇高的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变得具体而亲切。 地理探秘,科学寻趣 薛庙村的“荷虾共生”生态基地,化身为最生动的乡土地理课堂;茨淮新河的潺潺流水,则蕴藏着最直观的科学密码。 支教团队巧妙地将书本知识融入这片沃土,引导孩子们领悟“家乡即教材”的真谛。课堂上,志愿者借助视频生动展示了“荷虾共生、虾稻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镜头下,小龙虾在田田莲叶间灵活游弋,其排泄物自然转化为水稻生长的养分,清晰演绎了“生态循环”的科学原理。 在志愿者的循循善诱下,通过展现秦岭的巍峨、桂林山水的秀美、黄山的奇绝,让孩子们的视野进一步拓展,重新发现与欣赏脚下这片土地的魅力,并深刻理解家乡发展的脉络与未来图景。 非遗传习,指尖生花 传统扎染的蓝白晕染与剪纸的精妙镂空,在留守儿童的手里焕发出新的活力。支教团队将本土元素融入非遗技艺,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脉搏。 扎染课上,志愿者结合历史,将这门古老技艺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将棉布精心折叠成荷叶、虾形等富有家乡特色的样式;在等待布料晾干的间隙,大家踊跃交流制作灵感;经过固色、漂洗,当布料展开的瞬间,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见证作品诞生——原本素净的布料呈现出色彩交融、图案独特的精美效果,现场喜悦与成就感洋溢。 剪纸课上,志愿者们围绕“荷虾嬉戏”“新河风光”等主题,指导孩子们剪刻“荷叶田田”“小龙虾嬉戏”“新河大桥”。孩子们通过细致观察,将对家乡产业、河流的热爱倾注于剪刀之下,创作出一幅幅饱含乡土气息的作品。 十天的支教时光转瞬即逝。此次“七彩假期,情暖童心”之旅,志愿者们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知识,更引导孩子们重新发现了家乡的独特价值。正如孩子们在活动结束时所表达的:“原来我的家乡这么美,原来这么多知识就在身边。”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