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鎏金铜座玉杯解密汉代艺术之美

2025-9-11 09:43|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150|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来自: 阜阳日报

  你见过汉代的酒杯吗?在市博物馆二楼通史展厅,一件单独陈列在中央的西汉鎏金铜座玉杯,作为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依然光彩夺目。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西汉玉器目前正在参加安徽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

西汉鎏金铜座玉杯。( 资料图)


  汉代玉杯重见天日

  1975年3月,涡阳县石弓镇东嵇山南麓,当地村民发现了一座崖墓。很快,阜阳地区文物部门赶到嵇山,对这座崖墓进行清理,妥善保护了包括西汉鎏金铜座玉杯在内的四件珍贵文物。

  经考古专家鉴定,这处崖墓开凿于汉代,墓门朝北,有东西两个墓室,墓室呈长方形,宽、高各约2.5米,深约3米,内壁琢刻规整,有较多陪葬品。

  “当时,这件玉杯碎成两半,后来经过修复对外展出。”市博物馆讲解员戚永勤说,这是一件融合了玉器、鎏金器独特铸造工艺的珍贵文物,体现了汉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玉质细腻纹饰精美

  经测量,这件鎏金铜座玉杯通高8.1厘米。其中,玉璧高3.9厘米、壁厚0.2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4.2厘米;铜座高4.6厘米,底径5厘米。

  “这件玉杯的玉璧部分由整块羊脂白玉掏膛、旋切、打磨、抛光而成,玉质致密细腻,局部有少量条状浅色沁斑。”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黄海燕说,这件玉杯的杯壁直口、圆筒形,器壁打磨光滑。青铜底座束腰,圈足呈喇叭形,内壁鎏金,外壁及底座内部描金,座上有浅槽纳玉杯底璧于其中。二者嵌纳一体,滴水不漏。

  值得注意的是,青铜底座腹部绘有两只张牙舞爪、长有翅膀的应龙,足部绘有变形云纹,底部绘有柿蒂花纹。“应龙是指有翅膀的龙,俗称‘翼龙’‘飞龙’,早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黄海燕说,柿蒂纹是兴起于战国、流行于汉代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纹样,因其形状像柿子分作四瓣的蒂而得名。由于柿蒂纹经常和羽状纹、云雷纹、菱形纹等出现在铜镜等青铜器上,呈现出一种几何美感,所以又被称为“天穹之花”。

  鎏金工艺精美绝伦

  据《阜阳文化史》记载,青铜器鎏金又称“火镀金”“汞镀金”。这种工艺是用涂抹金汞剂的方法镀金,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

  鎏金是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可以追溯到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晚期已经十分流行。“阜阳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鎏金青铜器,虽多为残损,但铸工精湛、纹饰华美。”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说,颍泉尚庄大古堆楚墓、蒙城小涧集战国墓出土的车马器残件,在市博物馆均有展出,代表了阜阳地区战国时期高超的青铜鎏金工艺成就。

  其中,蒙城小涧集战国墓距离涡阳石弓镇直线距离约40公里,二者鎏金工艺是否存在传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工匠在对这件鎏金铜座玉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先是在铸造好的青铜底座上描金,即采用深黄、淡黄两色构图,其中深黄色为赤金粉末,淡黄色为赤金、白银两种粉末调和而成。两种颜色配合使用,使图案色调富有变化又协调融合、浑然一体,衬托出羊脂白玉杯的华贵。这种鎏金工艺的描金手法在汉代和汉代以前并不多见。

  杨玉彬表示,这件鎏金铜座玉杯器形完整、工艺精湛、纹饰华美,为研究西汉时期的制玉工艺、鎏金工艺、社会生活习俗、时代艺术风尚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