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历史上的著名寺院“荐福寺”,又称荐福禅寺、荐福禅院,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古颍州西湖西北侧,约略始建于唐代兴佛时,或在唐武宗灭佛时侥幸遗存,或在宋代重建,详不可考。据史料描述,荐福寺距女郎台不远,都在西湖西北岸,是泛舟游湖的好去处。荐福寺建筑规模宏大,重门双庙,殿堂高大,山亭危耸,庭院优雅,古木森然,花卉繁多,燕雀喧争,寺内既有饱经沧桑的古桧柏、老干新枝的盘虬古梅,还有曲径通幽的茂密竹林。 北宋年间的颍州“荐福寺”香火蔚盛,名气很大。它既是一处佛门祷福胜地,又是古颍州西湖境内的一处重要景观建筑。荐福寺高僧长老与颍州官府的关系十分密切,往来频繁,时常诗咏燕聚。北宋熙宁三年至五年(1070年—1072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字晦叔),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颍州,闲暇时常去西湖游玩。有一次,吕公著不邀而至荐福寺赴宴聚会。其长子吕希哲在《吕氏杂记》中记载了此事:有位名叫“有诚”的高僧,在西湖荐福禅院传授佛教经典《华严经》。颍州通判张隐之喜欢佛学,与高僧有诚交往较多。一日,有诚准备了素馔(素食),邀请通判张隐之吃饭。知州吕公著听说后,就派人去通知有诚高僧,他也将不请自到。有诚接到通知,随之又增加了素馔(素食)的份量和“笾豆”等食器。通判张隐之带来了丰富的“蔬俎”(蔬菜)。颍州太守吕公著的到来,给宴聚增添了光彩。人们说,“这是自有荐福禅院以来最大的一次盛会!” 北宋著名诗人、学者陆佃,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祖父。他于元祐五年至六年(1090年—1091年) 以龙图阁待制知颍州,也曾与同僚屡赴荐福寺做客。当美丽的芍药花盛开时,他再度与诸公在荐福寺赏花,并赋诗《依韵和再开芍药十六首》(十三): 来时宾客正谈空,更值僧斋饭一中。 便拟商量归慧日,豫传消息与香风。 夏蚕三叶空余绿,秋木重花只浪红。 惟有此花花与子,两曾相见是神功。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闰八月,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任颍州知州。任职期间,他常去荐福禅寺拜望长老,并欣赏寺内两株硕大的奇异古桧柏。苏轼在《记汝南桧柏》中写道:“荐福两桧,尤为殊绝,孰为使予安此寂寞而忘归者,非此君也欤。”意思是,这两株奇特的古桧柏,真的很值得观赏玩味,甚至是让我安于寂寞之地,流连忘返的一个原因。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十二月二日,北宋政治家、名臣张方平卒,享年85岁,朝廷谥号“文定”,入《宋史·张方平传》。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晚年自号乐全居士,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人,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张方平在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地方官时,慧眼识才,把苏轼推荐给欧阳修,是苏轼人生仕途上的第一个伯乐,对苏轼有知遇之恩;在“乌台诗案”中,张方平不顾自身安危,上奏为苏轼辩护,对苏轼有救命之恩,他是苏轼崇敬的恩师之一。苏轼在颍州惊闻讣讯,悲恸不已,先后在颍州举行过两次祭奠:一次在当年的十二月八日,在颍州衙署内设灵堂,用唐人礼节,披麻戴孝哭祭恩师,有《祭张文定公文》;第二次是在当年的十二月十一日,在荐福禅院举哀(追悼会),再撰祭文哭祭,并书录张方平元丰三年(1080年)赠给弟苏辙的《送苏子由监筠州酒税》诗留于荐福禅院中,以感念张方平的知遇之恩,后来还撰有《张文定公墓志铭》。 苏轼与颍州荐福禅寺高僧月长老私交甚好。长老,谓僧之年德俱高者。月长老,法名“释智月”,先为颍州荐福寺僧,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移住邓州(今属河南)香严寺,称“智月海印”禅师,《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元祐六年(1091年)冬季的一天,知州苏轼至荐福禅寺拜访月长老,并作诗《赠月长老》,诗曰: 天形倚一笠,地水转两轮。 五伯之所运,毫端栖一尘。 功名半幅纸,儿女浪苦辛。 子有折足铛,中容五合陈。 十年此中过,却是英特人。 延我地炉坐,语软意甚真。 白灰如积雪,中有红麒麟。 勿触红麒麟,作灰维那瞋。 拱手但默坐,墙壁方谆谆。 今宵恨客多,污子白氎巾。 后夜当独来,不须主与宾。 蒲团坐纸帐,自要观我身。 该诗记述了月长老遁入佛门十余年来不为功利的经历和超然之表,称赞长老为佛门精英。苏轼自述了与月长老促膝谈经论道的和谐情景。成语“功名半纸”,即语出苏轼《赠月长老》中的“功名半幅纸,儿女浪苦辛”之句。据向家富著《苏轼成语漫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版)考证,“功名半纸”为苏轼原创成语,指科举称号、名位如同虚薄的片纸,极言功名不足为贵。 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苏轼离开颍州赴扬州任知州。其间,月长老曾给苏轼写信,请为荐福寺写一篇《法施堂铭》。但苏轼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自扬州还朝担任兵部尚书,诸事繁忙。后来,他在《与赵德麟书》中云:“月老亦致意。热甚,又多病,未暇作《法施堂铭》。”苏轼后来作《法施堂铭》与否,不得而知。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张耒出知颍州。张耒(1054年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之一。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4日),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卒于常州,“四方震悼,山河同悲”。张耒在颍州任上惊闻恩师去逝,素服举哀,用自己的俸钱在荐福禅寺修供,做了一场盛大佛事,寄托内心的无限哀思,后因此遭到了朝廷谏官的检举弹劾,在崇宁元年(1102年)被贬为房州通判,安置于湖北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而黄州正是其恩师苏轼被贬谪近五年的地方。 北宋元祐七年至八年(1092年—1093年),礼部侍郎韩川,以龙图阁待制复任颍州知州。韩川,字元伯,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所属区)人。他与颍州荐福寺月长老有着良好的关系,时与其交游唱和。荐福寺月长老创作了一篇偈文名《晓鼓颂》送给韩川太守。颂文如下: 晓鼓鼕鼕,入道之宗,观音门开,万法皆通;山河大地,一佛光中,渌波春水,黄叶秋风。 天未明兮黑洞洞,颍郡满城人睡重;鼓声惊觉个惺惺,踢倒须弥得大用。鼓声鸣处入希夷,棒棒分明谁得知,若问顺昌韩太守,当瓦一喝震如雷。 1974年5月,阜阳文物部门在古颍州西湖遗址附近的西灌渠,出土了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某日立石的《晓鼓颂》碑刻。碑文为荐福禅寺释智月长老所撰,为尊敬曰呈,即《晓鼓颂呈》,文中写道:“伏承知府侍郞闻鼓声悟道,及见惠佳句,乃述二小颂上答”。碑石由时任“右奉议郞、通判颍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云骑尉、借绯曹拜”书丹立石。我市著名书法家张华东先生在《翰墨颍淮》(光明日报出版社)一书中评价,这通宋代碑刻,从书法的角度,不失为一帧行书精品,有着宋代书坛推崇的明显的“尚意”之趋向。宋代碑刻《晓鼓颂》,先后被《阜阳亳州出土文物文字篇》《颍州历代书法选》《曹炯拓颍州碑刻选》等书法作品集收录。此碑保存完好,现藏阜阳市博物馆,为国家三级文物。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