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阜阳市博物馆新馆珍藏的64件国家一级文物中,中邮吏印虽仅有指甲盖般大小,背后却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古慎城遗址出土 官印1973年8月,文物部门在颍上县江口区汤圩村的古慎城遗址(今属江口镇汤圩村)征集到一枚古代铜印。 该印由当地群众在古城内偶然拾得,印面阴刻“中邮吏印”四字,印背设有桥形纽。铜印呈方形,边长2.1厘米,通高1.3厘米,重28克,略大于成年人拇指指甲。 据颍上县委史志研究室主任石家友介绍,铜印在古代又称“金印”,起源于东周,在西汉时期尤为盛行,官印与私印均有使用。官制铜印代表一定的官阶等级,汉代规定,俸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员方可佩戴官印。铜印印面以方形为主,菱形与圆形较为少见,印纽形制多样,有瓦纽、兔纽、兽纽、柄纽、片纽等。 “中邮吏印”四字采用小篆字体,笔画纤细清晰。“经古玺专家鉴定,这枚铜印为汉代官印,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石家友说。 保留秦汉至南朝印记 古慎城遗址,又名慎县故城,南临颍河、西靠乌江口,是汉代至南朝时期的古城址。外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内城为方形,城垣高出地面3至4米,为夯土筑成。 《阜阳地区志》记载,慎县故城内遗留有秦汉时期的建筑构件,如汉素面砖、绳纹陶井圈、云纹瓦当等。历年来,这里多次出土完整陶器,暴雨过后也常可拾得楚铜贝、汉半两、汉五铢等古钱币。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邮吏印,该遗址还出土了“见日之光长不相忘”铭文铜镜。当地群众曾在内城下水道中挖出一枚“陷陈都尉”铜印。 阜阳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指出:“从中邮吏印和‘ 陷陈都尉’铜印等出土文物来看,秦汉时期此地或建有城池,也可能是常规聚落,汉代可能设有驿站。”1983年,慎城遗址被列为颍上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由于此后未对遗址进行系统发掘,其具体历史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应为古代监督文化遗物 《阜阳邮电志》在探讨阜阳古代邮驿起源时提出,颍州地区早在汉代之前就有驿道贯通。而中邮吏印的出土,更说明汉代阜阳地区的邮驿体系已相当发达。 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李援朝解释说:“督邮是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为郡一级重要属吏。”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监察郡级官员,而县级官吏的监察任务则由郡属官“督邮”具体承担。 督邮主要职责包括传达朝廷政令、督送邮书、监督所辖官吏、核查刑狱案件、检举非法行为,并代表太守巡行属县,确保政令执行。可见,督邮是郡级监察体系中的重要职位,对违法官吏有纠举查处之权,权力颇大。 《晋书·陶潜传》记载,彭泽县令陶渊明因不愿屈身迎接督邮,慨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随即辞官,并写下《归去来兮辞》。 “依汉代官制,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督邮可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理狱讼缉捕等事务。”李援朝说,这枚中邮吏印应为某郡中部督邮属吏之印,是古代监察制度与监督文化的珍贵实物,为研究汉代郡级监察体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