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仓教育家”李宗棠

2025-10-23 09:32|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429| 评论: 0|原作者: 傅瑛|来自: 阜阳日报

   早听说颍上有个新集古镇,一直想去看看。

  新集古镇过去叫“ 永兴集”,是三国年间曹魏伐吴时,大将张辽的屯粮地,被曹操命名为“千仓湾”。之后,这里集镇兴起,商户聚集,世家大族出现,至今还有东西古街、李家祠堂、关帝庙、土地庙、江踏子( 码头) 等等,布局奇特,设计精巧,景象壮观。

  当然,还有这里走出的人,不寻常的人。

  新集的大户姓李。李家特别有钱,到什么地步?站在阜阳、颍上交界地,一眼望不到边的8000 亩土地,都是他家的,李家因此号称“ 千仓李”。

  但李家不是土财主,而是诗书传家。晚清时期,李家的李萼联曾任来安教谕,李玉方文童出身,以军功保举江苏布政司库大使,历任江苏金坛、吴江、震泽知县,有政声。

  清同治九年(1870),大清朝风雨飘摇之时,李家新一代——李宗棠出生了。书香氤氲的大宅门培育出的李宗棠,为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是富国强民。

  李宗棠少年读书,精通经籍,长大后博闻强识,有干才。他青年进入官场,曾被三朝元老、光绪帝师翁同龢赏识。他也曾一次又一次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富国强兵的政见,可惜没有得到重视。

  甲午海战开始后,血气方刚的李宗棠要求出征杀敌,没能如愿,却被翁同龢招入督办军务处,此后又被爱才的两江总督张之洞留在幕府。接下来,他办理铁政、洋务,锐意整顿,成效卓著。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兴起,时局骤变,李宗棠奉江、鄂二督密令赴沪,参与东南互保,成功避免国家东南地区卷入战争,维持了经济和社会稳定。

  不过,在李宗棠的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九访东瀛。

  如今,一提晚清年间向日本学习现代教育,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桐城吴汝纶,却忘记了皖北乡亲李宗棠曾经九次奔赴日本,为发展中国现代教育取经。

  李宗棠第一次去日本,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比吴汝纶还早一年。那一次,他奉安徽巡抚王之春派遣,赴日本考察学务。四处看下来,李宗棠感慨万千,回国后写作了《东游日记》,又一连“ 上十策图富强,伸民权”,可还是没有结果。

  从此,李宗棠每年去一次日本,连续八年,共九次。他的考察深入细致,仅在《考察日本学校记》一书中就有:各省直辖诸学校总目;文部省直辖诸学校校长教员俸级表;大学部:东京帝国大学;分科大学讲座;分科大学学科及每周授业课目;学生生徒府县别人员表;卒业生学科及年度别表;本学年入学学生生徒学科并入学前修业学校别表;卒业生卒业后状况表;学生生徒平均年龄表;三年间卒业学生平均年龄表;帝国大学平面图;农科大学平面图……

甚至还包括学科课程表、教科书籍一览表、学科成绩调查课目表、学年成绩一览表式、学生制服图、各科课程每周授业时数表、本科生徒被服费金额表、学业成绩书书式、图书借览证书书式、校舍建物图、全校敷地建物图、附属东京教育博物馆图……

2019 年,黄山书社出版了李宗棠的《考察日本学校记》。一百多年前,这位皖北老乡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

  不久,李宗棠得到另一位晚清大员、山西巡抚张曾敭的赏识,受邀去山西办机器、军械、火药局,总理营务处巡警司,督办学务处,督理师范学校、警务学堂等。

  有记载说,当年的山西“本极闭塞,经宗棠规划,文化进步一日千里”,他选派诸多山西学生赴日留学,其中就有阎锡山。

  在多次考察过程中,李宗棠深深地感到,“朝野皆知变法为急务,然治法者必有治人,科举废而学校兴,学校之所成者,国家急需之人才”。

  既知国之存亡系于学,李宗棠决意辞官兴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李宗棠赴皖调查全省学务,路经家乡。他卖掉大量田产,不乞官款,在永兴集创办了千仓小学第一、第二义塾,紧接着,又于阜阳各地连创六所义塾。

  宣统元年(1909),李宗棠在南京创办了千仓师范,这是中国最早的私立师范学校之一。

  辛亥革命后,李宗棠在上海设馆教书,教国人日语,教日侨中文。后来,他出任安徽省立第五师范(即凤阳师范学校)校长,两年后辞去。

  1923年,李宗棠病逝于南京,享年55 岁。

  李宗棠一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的作品涉及教育、军事、政论多个领域。不过,笔者最喜欢的还是《千仓诗史初编》。诗言志,在此矣。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