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志愿者团队一起持续帮扶一名困难儿童8年,每学期1500元的生活费从未间断;开面馆立下“老人免费吃面”的“规定”,10年间为上千位老人提供免费烩面;组建志愿团队,带动更多人长期帮扶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近日,界首市兄弟帮扶中心志愿者协会会长杨中明获评“阜阳好人”。记者走近曾受助于人又将温暖传递的他,听听发生在他身上的暖心故事。 9月15日清晨,杨中明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带着新学期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再次踏上了前往河南省沈丘县的路。 这已是他们连续第8年看望当地一个特殊的女孩——正在读五年级的璐璐(化名)。 “长高了,也更懂事了!”看到大家的到来,小姑娘腼腆地笑起来,还主动帮忙搬东西,杨中明连忙夸道。 回想起第一次见到璐璐,杨中明仍唏嘘不已。那是2017年的寒冬,杨中明在沈丘县经营一家服装厂。一天,他偶然看到厂子附近村里有个小女孩在寒风中穿着单衣、凉鞋。一打听才知道,女孩叫璐璐,当时只有4岁,父母离家出走,她与年近八旬的爷爷相依为命。 当时,杨中明就为女孩买来棉衣棉裤。从那以后,璐璐便成为杨中明和志愿者团队长期帮扶对象。8年来,每学期1500元的生活费从未间断,四季衣物准时送达,节假日他们也会前去陪伴。 最让杨中明欣慰的是,爱的种子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收到志愿者送来的礼物,璐璐对他们说:“我长大了也要做志愿者,像叔叔阿姨帮助我一样去帮助别人!” 璐璐的这句话,让在场的志愿者很是感动,也让杨中明回想起自己从事公益的初衷。 时间回到20多年前。当时杨中明在天津街头推着平板车卖早餐。一个雨雪交加的早晨,他正慌乱地收拾摊子时,一家家具厂的厂长推开大门,招呼他进厂避雨。“以后车子就放在厂里吧,省得你来回推。”厂长的这句话,让杨中明感动不已。从那以后,厂子大门就为他敞开,一直持续了两年。直到杨中明要离开天津,想“报答一下”厂长时,对方却说:“等你有能力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是最好的报答。”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杨中明心中生根发芽。 2011年,杨中明在界首开起烩面馆,并将“老人免费吃面”当成面馆“不成文的规定”。10年里,上千位老人在这里吃过免费的烩面。直到2020年,杨中明右手受重伤,无法经营烩面馆。 “当时很多老人吃过一次后都不好意思再上门。”杨中明说,令他感动的是,虽然后来老人来得少了,但一些听说此事的年轻人来店里就餐,用行动支持这份善意。 2012年,在界首市中原社区工作人员的鼓励下,杨中明加入志愿者服务队。清扫垃圾、清理小广告……他每年参与公益活动30多次,累计志愿服务超过1600小时。 2017年,杨中明开始组建志愿者团队,2019年正式注册成立界首市兄弟帮扶中心志愿者协会,现有队员76人。他和队员一起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到敬老院打扫卫生、修理家具还送去生活用品;关注留守儿童,到特教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帮扶10多名像璐璐一样的困难学生。同时,协会还发起“日行一善”“每周益爱”“七彩童年”等特色项目,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做公益收到的最美回报,不是受帮助的人说了多少声谢谢,而是有一天他们也伸出手去帮助他人,将温暖不停地传递下去。”杨中明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