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烟火阜阳我的家

2025-11-7 10:06|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409| 评论: 0|原作者: 魏璇璇|来自: 阜阳日报

   我的家乡阜阳,皖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襟带淮河,坐拥颍水。这里是管仲、鲍叔牙的故里,千年文脉在此静静流淌;颍州西湖曾与杭州西湖齐名,荷风拂过柳浪,满是岁月沉淀的古韵。如今,它是名副其实的江淮粮仓,麦浪翻涌间尽显蓬勃生机,格拉条、枕头馍、太和板面等喷香的面食,温暖着每一位归人与过客。

  近年来,阜阳斑马音乐节、阜阳马拉松接连举办,让这座城渐渐被更多人知晓。身在异乡的我们,也忍不住为她骄傲。正因这些活动的吸引力,再加上数不胜数的特色面食,阜阳“碳水之都”的名号愈发响亮。

  自从大学赴外地求学,故乡于我而言,便只剩春夏的鲜活,再无秋冬的模样。最近几年在家待得最久的一次,还是2021年回老家待产,从6月末一直待到12月底。此后的日子里,便只剩长假才会回阜阳。今年国庆节,我们再次踏上归途。每次见阜阳,都能清晰感受到她的飞速发展——我的记忆还停留在旧时光,她却次次让我眼前一亮,原来是自己一直停滞不前,才追不上她的脚步。

  记得刚结婚没多久,有次从车站打车回村,我们竟迷了路。那时村子附近总在修路,如今再看,曾经的小路早已变成宽阔的六车道。这次回去,我在家门口练车,摸着顺滑的方向盘,望着平坦宽阔的路面,忍不住感叹:“小时候哪见得到这样的路啊!”这样的六车道,我在上海郊区很难见到——自从公司搬了地方,我们基本不去市区,平日里更是少见这般宽敞的道路。

  国庆假期,我们既拜访了亲友,也和老同学小聚了一场。虽说那几天阜阳的天气不算好,但待在老家的松弛感,总能让身心彻底放松下来。就连用清水洗脸,脸都不会像在上海那样很快出油。印象最深的是老家附近的那家饭馆,五天里竟去了四回——还好每次点的菜都不一样,店家见了我总笑着打招呼。

  除此之外,我们还去了另两家饭店吃饭,爷爷、姥爷、叔叔、姨姨、舅舅们轮番请客,盛情实在难却。到后来,老公听到那家饭馆的名字心里都有些“打怵”,可一想到长辈们的心意,我们还是笑着赴约。他们总说,我们一年也回不来几次,加上老公是外地的,更要多些礼节。有时我虽不完全理解这份热情,却找不出理由拒绝——他们生怕怠慢了我家这位外来的姑爷,怕他心里不舒服。这份心意,我们都懂。

  现在每次回阜阳,熟悉的老家人见了我,还是会问一句:“啥时候来的呀?”刚结婚那阵,听到这话总觉得别扭,可如今早已释然,只笑着应声。我们这儿,出嫁的姑娘再回娘家,就成了“客人”。一句“来的”而非“回的”,藏着关心,也默认了这份身份的转变。

  在上海上班虽然辛苦,可每每想起阜阳的这些人、这些事,心里总是暖暖的。没错,这就是我的家乡,是亲人用爱给我底气与信心的地方。无论我何时归来,她都会稳稳地接纳我,让我焦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这样的阜阳,我怎能不爱?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白鹭飞来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