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可见太和医药的硬核实力:与全国5000多家药企建立合作,占全国医药生产厂家的80%以上;销售品规药品超6万个,年销售额超300亿元;十多万名太和药商遍布全国,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庞大医药销售网络…… 一个产业成就一座城。太和,这个地处内陆的县城,在历史上并无医药“基因”,却有着“华东药都”、医药界“义乌市场”之称。 然而,老“药都”曾面临经营主体小而散、产业链生态不完整、陷入低端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如何加快转型步伐?“必须抓住重点,打开思路,创新方法走新路。”太和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建华表示,省委“创新之问”指引方向,催人奋进,全县上下始终树立“一盘棋”思想,提振干字当头、创先争优的精气神,大力营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让创新之潮奔涌不息。 新高地 医药全产业链的崛起 “医药代表”用太和话怎么讲? “药贩子。” 太和医药市场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彼时,太和县出现一批跑单帮的“药贩子”,即最早的药商。 只能买卖,不能制造,过去是当地医药产业发展的短板。为了改变这一现象,2019年,太和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开工建设。 “立足于太和本地药商资源禀赋,致力于推动医药研发方和销售方双向奔赴。”太和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执行总裁刘大勇表示。 目前,园区已开发建设土地面积700亩,完成投资额约25亿元,引进优质医药项目28个,实现营收8.2亿元,引进一批以四环科宝制药、硕佰医药、德立福瑞、嘉世腾等为代表的优质医药项目。 时至今日,现代医药产业已成为太和一张亮丽的名片,老“药都”找到了发展新路径:以全产业链思维重构产业生态,走“域外创新、太和制造、全国销售”的特色发展之路。 面对省委“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之问,太和靶向用力、精准破题,构建起科研孵化、共享制造、营销网络三大开放平台,推动医药产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跨越。 产业链上游,以“反向飞地”模式,在北京设立科研孵化平台,吸引10余家北京区域的研发机构入驻开展科研工作,推动6个创新药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聚焦原料药这个“产业基石”,规划建设太和特色原料药产业基地,重点引进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原料药项目,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中游制剂领域,保健食品健康产业园加速成型,涵盖中成药制造、中药饮片加工等多元业态,首批次10栋单体建筑已顺利封顶,为产业集聚提供坚实支撑;太和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覆盖研发、制剂、辅料、销售等多个产业链环节,实现技术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发展,全产业链医药生态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下游流通环节,安徽华源医药集团打造的现代物流园成为核心枢纽,40万平方米仓库容纳10万种药品,每天5000多辆货车将20万件货物发往全国1800多个县(市、区),形成“40分钟出库、全国精准配送”的流通效率。 创新见成效,数字作注脚。2024年,太和50家规上医药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6.24%,全产业链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太和以阜阳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原料药+制剂”核心优势,推动医药产业与大健康、大数据等领域深度融合,让“华东药都”的品牌更具含金量。 新打法 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 当前,各地招商引资竞争激烈。太和县多次召开动员会,要求以“抢”的精神、“抢”的意识、“抢”的状态、“抢”的办法全力以赴拼经济,以“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吹响“实干为要”的行动号角。 省委“创新之问”同样提出,“如何进一步创新双招双引的打法”。对太和而言,即是招商引资的着力点、切入点在哪里? 以“太商”资源撬动招商资源。依托十多万名“太和药商”资源和“货通全国”的医药销售网络,引导优质医药资源加速向太和集聚。优选10余家医药领域商协会及招商代理机构,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 以基金为“抓手”,强化资本招商,是太和的又一打法。 阜阳市政府、太和县政府联合以“太和药商”为主体的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专项产业引导基金。专项基金总规模为20亿元,分期实施,专项用于持有人基地项目招引,所投项目产业化全部落地太和。 这种合作模式,构建了相互促进的产业模式。对于药商而言,投资药企不仅可以获得投资收益,还可以获得所投新药品的优先代理权,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药商参与产业项目开发,有助于利用其强大的销售优势加快药品推广,从而形成销售资源与优质项目的良性互动。 “通过基金招商,吸引药品经销商通过参股合作的方式参与产业项目,同样能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刘大勇说。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太和新签约医药项目18个、总投资41.37亿元,在谈项目16个、总投资49亿元。一个个优质项目如同“新鲜血液”,为医药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项目落地不仅带来了产能扩张,更推动了产业质效升级。目前,该专项基金已完成4笔投资,引进19个品种的销售结算和委托生产业务,实现“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链条、壮大一个产业”的倍增效应。 新环境 做好项目落地“后半篇文章” 水深则鱼跃,城强则贾兴。 对于企业来说,好的营商环境就是吸引力,不仅能让企业招得来,更能留得下。 成都圣康药业有限公司就是太和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的一家新企业,主要研发生产中药制剂。 “我们以前主要做研发,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园区为我们建立了独立的生产车间,厂房、设备、工人乃至后端销售都不用操心,拿到生产许可后就开工投产。”身为一名新“太商”,企业相关负责人任梦培觉得,在太和县创业兴业,是她作出的正确决定。 像任梦培这样的投资者还有很多。这种“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让太和成为省内外创业者的“热土”。 营商环境之于企业,如同空气、水和阳光之于生命。面对省委“如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创新之问,太和始终坚持“政府当好服务员”的理念,拼尽全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设立帮办代办服务窗口,全程帮办代办企业注册、用地、规划、施工许可等手续,提供“一站式”审批、“保姆式”落地服务,全生命周期为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全程跟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支持企业入驻、项目落地; 强化保障,围绕企业关注的拓市场、降成本、建场景、搭平台诉求,量身定制项目落地方案,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深化“放管服”改革,压减办事流程和环节,实现在线办理政务事项“一网通办”,最大限度为投资企业提供便利; 建立常态化的政金企对接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 太和县全力以赴,用最优越的条件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兴业,竭尽全力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办事只需跑一趟,最快一天就能办完企业开办手续。”在太和县政务服务大厅,众多企业家纷纷称赞高效的服务效率。 从招商引资到项目建设,从服务企业到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这背后是太和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 创新无止境,奋斗正当时。“华东药都”的下一个精彩,值得期待。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