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机收机打忙 麦客谋转型

2020-6-6 10:02| 编辑: 刘黎 | 查看: 41401| 评论: 0|原作者: 通讯员 戚武奇 兰李星 文/摄|来自: 阜阳日报

      现代麦客,是对驾驶收割机走南闯北农机手的一种称呼。随着相关政策引导和社会分工细化,现代麦客除了跨区机械化收割小麦外,还增加了打捆、运输、销售小麦秸秆等活计,麦客的工作内容发生了悄然变化……打捆天南地北午收时节,颍淮大地麦浪飘香,唤醒了“蛰伏”的麦客,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收获季节。
  
  “老李,老李,南边那块地干完后,你把搂草机开到北面来,这边地里麦子刚割完,赶紧来给秸秆打捆。”一大早,在颍东区冉庙乡张桥村一片麦田里,六七台联合收割机“吞食”着成熟的小麦,不远处的搂草机把散落的麦秸收拢成行,跟在后面的打捆机很快打出圆柱形草垛,一辆叉车顺势叉起,堆放在前来搬运的货车上……午收现场,劳作紧张而有序。
  
  “一亩小麦,从收割到打捆也就20多分钟。”拿着对讲机指挥调度的黄海涛告诉笔者,他们这个麦客团队来自天南地北,有东北来的,也有西北来的,像刚才那个老李是河南的农机手,大家走到一起,组成团队,成立了利民秸秆回收公司,而他本人是颍东区插花镇成功居委会人,土生土长的麦客带队人。
  
  据黄海涛介绍,一个秸秆打捆组由5台机具组成,搂草机、打捆机、叉车、两台货车,采用租用方式,从全国各地招来,组成10个打捆组,免费打捆麦秸,利润主要来自于政府每亩补贴20块钱的秸秆综合利用奖励,以及回收后的秸秆销售到大型牛羊养殖场和菌菇种植基地的收入,一个组一天可以打捆700亩地,辛苦是辛苦点,但收益还是可观的。
  
  抢收走南闯北现代麦客队伍,机械收割是主力军。
  
  “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干到晚上10点,长达16个小时的连续作业,要3个农机手换班才能完成。”有着30年农机驾驶经验的张桥村农机手冉标说,带队走南闯北的收割生涯,他整整干了13年。“每年都从河南的淮滨县收割到山东的阳谷县,一季子下来要干20多天,那时候一台收割机一季纯收入3万多元,干劲很大。”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买了3台收割机,先后更新了8台收割机,享受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帮助很大。
  
  在冉标的带动下,张桥村的收割机由当初的2台增加到现在的14台。张桥村党总支书记冉兆亚说,“以前,一到午收农忙时,要到处联系外地的收割机;现在好了,本村7000多亩地小麦,3天就能收割、打捆完,颗粒归仓做到了,秸秆综合利用也做到了。”
  
  麦客队伍也有传承。2016年,冉标把张桥村农机跨区作业队的队长袖标传给了农机手张志红,一位新麦客带队人。张志红对笔者说,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各地收割机普及率逐年提高,作业范围越来越小、收割时间也缩短到10天左右,农机手工资增加到每天600多元,每亩地收割费降到50元。一个收麦季,一台收割机的纯收入由当初的3万多元,降到现在的1万多元,即使起早贪黑地干,也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麦客适时转型今年麦场抢收,对颍东区插花镇毛桥村农机手吕月金来讲,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挑战。往年,常常是两个人一台机器轮流作业,干上十几个小时不在话下。这两天,他一个人连续干了14个小时,看上去很疲倦,脸庞晒得发黑,眼睛熬得发红,稍一有空,倒头就想睡觉。
  
  吕月金表示,一来是请农机手收割费用太高,另一个原因是收割期不出远门的话,也就一个星期时间,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一来二去,一台机器也能挣2万元,干了七八年了,今年单干还真有点累,说不干就不干了,有点舍不得。
  
  对此,张桥村曾经的“第一麦客”冉标也有同感。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亲身感受到麦客市场的“微妙变化”,迫切转型谋取生活新出路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从2005年开始,冉标购置了全村第一台收割机起,到2006年买了3台收割机,开始跨区作业;再到2008年,购买了全乡第一台秸秆还田机,冉标连续赚了好几桶金,积累了原始资本。2010年,他开始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业,当年又搞起了养殖业,利用小麦秸秆饲养肉牛。期间,他开始走在麦客边缘线上,一边当麦客,一边思量着如何安居乐业。
  
  2016年,冉标彻底告别了“候鸟”式麦客生涯,当起自己的麦客。此后,他的土地种植规模由当初的几十亩发展到120多亩,肉牛由当初的几头牛发展到现在的80头,去年出栏50头肉牛,一头牛纯收入超4000元。“今年的肉牛市场行情好”。可以说,麦客生涯既让冉标增长了见识,又积累了财富,更催生了他的转型发展意识。如今,冉标的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满,成了全村第一成功转型的麦客,为乡邻津津乐道。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