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阜阳,烟火深处的根脉

2025-9-12 09:31|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540| 评论: 0|原作者: 韩静菲|来自: 阜阳日报

   偏僻、闭塞、落后——这或许是许多人提起阜阳时最先冒出的印象,少年的我也是如此。十八年前,我生于临泉乡间医院,未满月便随家迁往浙江。故乡成了记忆碎片,仅靠每年春节返乡的一个月勉强拼凑。没有空调、独立卫生间,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雨后土路泥泞,难懂的方言、重油重盐的菜、横冲直撞的三轮车……粗粝与混乱,构成我对这片土地的最初印象。
  
  数年之后再次归来,故乡的蜕变让我惊喜。曾经颠簸的土路变成平整的柏油马路,小镇新开了许多店铺,人流如织。昔日浑浊的小河已被整治得清澈见底,河岸竖起了彩色栏杆。老屋翻新,家具现代化,门口那盏路灯明亮温暖,仿佛永远在为游子照亮归途。我惊愕不已,却也为此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故乡的面貌已然换新。提着灯笼走夜路的时代渐渐远去,但那份扎根于土地的热闹与温情,却从未消失。
  
  夏天,你若是起个大早,赶上集市,那路边热热闹闹的场景绝对是最好的提神灵丹妙药。早餐摊上升起腾腾热气,小笼包、咸馍、蒸饺,和豆腐脑组合出道的麻糊,刚出锅的油条,还有咬起来格外上瘾的馓子……每一种小吃都藏着一份阜阳人早起的记忆。农民穿着汗衫,脖子间随意耷拉着汗巾,摇扇盘腿而坐,将收获的果实铺展在地上,与过往行人唠着家常、谈着价钱。推着小车卖烧饼和熟食的摊主笑声爽朗,一句“可管够?”仿佛能融化所有陌生与疏离。晨光熹微中,大妈推着小摊,大声吆喝新鲜出炉的饼子。而那抹晨光,如同这片土地上质朴人民的心,温和而快乐。
  
  若是丰收时节,那田间地头可真是要多热闹有多热闹。大型收割机轰隆隆地开进地里,金黄的玉米秆成片倒下,穗子被尽数吞进“铁兽”腹中。三轮车、拖拉机来来往往,扬起一阵阵带着草香的尘土。家家户户几乎全员出动,大人弯腰挥镰、装袋扛粮,半大的孩子也跟在后面拾穗递水。这可是抢收啊。人们累了,汗水淌下来了也顾不上擦,把水往头上一浇,再猛灌几口凉水,便继续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农事之中去了。
  
  父母总劝爷爷奶奶:“别种啦,种地不划算,把身体弄坏了咋办?”道理都懂,可老人还是年复一年犁地、播种——那几亩地早不只是地,是他们与乡土最结实的纽带。丰收不止于粮满仓廪,更在于人有所望:只要站在田埂上,他们就还有“用处”;弯下腰抚过麦穗,就还没被时代卷走。
  
  冬天的阜阳另有一番滋味。推开门,世界只剩一片雪白。白茫茫的雪覆了屋顶、田垄和枝桠,将一切嘈杂吞没。河已静默,冻结成一大块平整的玻璃。捡块石头扔下去,只听“咚”的一声闷响从冰层深处传来,弹跳几下,便消失在雪景中。头天晚上搁在院里的搪瓷盆,一早便冻得结结实实,端起来沉手得很。我小时候最喜欢把里头的冰抠出来,再扔到外面那条河里,听冰与冰相撞时的响声——现在也是如此。
  
  雪才落时,那叫一个蓬松。不管戴不戴手套,伸手一捧,都像捧起一朵柔软凉沁的云。可只要过上几夜,北风一吹,它就变了脾气——硬邦邦、脆生生,这时候捏出的雪球才够瓷实,是打雪仗的好“弹药”。路边铺满了雪,蹬着厚靴子踩上去,咯吱、咯吱,一步一响,清脆又扎实。这声响,是你在南方很少能听到的白噪声,也是我的最爱。。
  
  若实在冻得受不住,就转身溜回屋里,直奔灶边。奶奶煨在土灶上的羊肉汤正咕嘟冒泡——汤里有大块羊肉、胡萝卜丁、几叶青菜、半碗米糊,起锅前再撒一把阜阳人最爱的馓子,酥脆被热汤浸成半软,一口下去,从舌喉一路暖进胃里。那一刻,什么山珍海味都比不上这碗粗犷滚烫的乡味。
  
  最让我触动的,是方言。几年前还觉得拗口难懂的阜阳话,在这些年父母与家人视频通话的耳濡目染间,竟也一点点渗进我的耳朵、落在我的舌尖。如今的我已经能自然地脱口而出几句阜阳方言,和村里人聊天时若是用上那些独特的抑扬顿挫,便有一种微小的颤栗从心底涌出。只有当家乡的方言从喉间自然翻出的那一刻,你才真正觉得:自己的呼吸、脉搏,终于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一种无声的归属。
  
  阜阳从不华丽,但足够真实;从不精致,却充满力量。它不是素描写生,太安静;也不是水墨丹青,太高雅。它更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质朴、张扬、炽烈,一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用最朴实的方式告诉我:根不在别处,就在这喧闹的集市里,在熟悉的乡音里,在一碗热腾腾的麻糊汤里,在那些普通人认真生活的身影里。
  
  母亲说得对,根是丢不掉的。它不声不响扎在那里,几个片段、几句方言、几口饭食,就足以让我在异乡夜里突然想起。阜阳或许不完美,但它让我踏实——像冬雪静静覆盖一切,也照亮一切。这世上总有一个地方,让你走得再远,也终究要回望。而阜阳,就在那儿!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