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骄阳似火。当很多农户都在忙着抢收抢种的时候,刘新杰不慌不忙地来到自家的家庭农场。眼前,100多座大棚内的瓜果,大棚外几十只山羊吃草正欢……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在消除,他仿佛看到了梦想正在家乡沃土里拔节、开花。 1971年出生于颍州区三合镇井孜村的刘新杰有个梦想,无论是十六七岁外出拎泥兜子,还是年过四旬回家种地,这个梦想始终没有改变——用勤劳的双手,让妻子、儿子过上好日子。 早些年,尽管刘新杰常年外出、终日劳碌,但收入微薄,仅够一家三口的基本开销。四年前,在外奔波20多年的刘新杰回到井孜村,打算在家乡发展现代农业,“老人们曾说,井孜村以一眼赐人甘泉的老井得名,这方水土一定能让这里的人过上好日子。” 对于一个连初中都没读完的农民来说,迈开这一步并不容易。好在镇村政府、驻村扶贫工作队给了刘新杰很大的鼓舞和真金白银的支持。 2016年,刘新杰拿出仅有的一点积蓄,东挪西凑了几万块钱,建了十多个大棚,种植西瓜。因技术、经验不足和市场开拓不利,当年种的西瓜“卖了一半、扔了一半”。即便如此,加上大葱和种植的其他蔬果,扣除土地租金、人工等成本,刘新杰当年还是略有结余。 尝到甜头的刘新杰开始逐步扩大规模:2017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刘新杰家庭农场已流转土地50亩,并增养了山羊、鸡鸭鹅等畜禽;2018年,规模增至100亩;去年达到230余亩。 在刘新杰看来,家庭农场规模扩张如此顺利,有自己的辛勤付出和父老乡亲的支持,更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扶贫工作队的引导和帮助。 “井孜村地处三合镇政府附近,水土丰沃,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另外,该村背靠阜阳农产品物流中心,距阜城也仅有十多分钟车程,便于农产品外运。”市政办驻井孜村第一书记姜传禹介绍,近年来,该村多方争取支持,整合项目资金、技术资源,聚力把蔬菜产业打造为当家产业。而刘新杰为人踏实、勤劳,有想法、有梦想,是发展蔬菜产业较合适的带头人之一。于是,村里通过协调流转土地、鼓励贫困户带资入股、整合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方式,帮助刘新杰解决用地、用工和资金等问题。此外,镇村还组织包括刘新杰在内的种植大户外出学习先进技术、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科学技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镇村干部、扶贫工作队都很关心俺,隔三差五就到农场里来看看。2018年,我还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刘新杰说,技术在进步,支持在持续,他的农场不断丰富种植品种,从西瓜到甜瓜、从大葱到生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效益日趋向好。去年,农场毛收入超过260万元。 随着农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刘新杰不仅实现了让妻儿过上好日子的梦想,还带动了更多群众增收。他以每亩每年1400元的租金流转乡邻的土地,并优先聘请乡邻特别是贫困户到农场务工。目前,长期在农场干活的人有30多人,高峰时期有60多人,其中贫困户、脱贫户有十多人。 “有拔草、打杈、喂羊的轻活,还有装卸、翻耕的重活,只要他们来到这里,都有活干,并且基本都能做到工资日结。”刘新杰说。 事业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刘新杰家庭农场的生产计划——养殖的山羊卖不出去,饲料需求越来越大;100多亩大葱因运输受阻、饭店停业等原因滞销。 正当刘新杰一筹莫展的时候,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主动站了出来,积极宣传消费扶贫政策、千方百计联系买家、借助镇电子商务中心网上营销,有效缓解了滞销问题,避免了更多损失。刘新杰兴奋地说:“发展现代农业正当其时。有党委政府支持,我有信心把家庭农场经营得更红火,带动更多乡邻增收,为井孜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