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网络中国节·端午】听民俗专家讲粽香里的文化传承

2020-6-25 10:59| 编辑: 刘黎 | 查看: 16874|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方松高 实习生 郭静雅|来自: 颍州晚报

  
造型可爱的香包 通讯员 苏萌 摄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就阜阳端午习俗,记者昨日采访了阜阳师范大学刘宏教授。
  
  刘宏教授曾任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对阜阳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因此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刘宏告诉记者,端午节也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诗人节、浴兰节等。
  
  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很多,最早考证是用来登高、沐浴和驱邪避毒的节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文秀)。端午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荆楚岁时记》说,楚国大夫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刘宏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为官清正,力主联齐抗秦,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一带。期间,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章《离骚》《天问》等,流传后世、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又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悲愤交加,写下绝笔之作《怀沙》之后,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沿江打捞他的真身。有人拿出饭团等食物丢进江里,为的是让鱼虾吃饱,保护屈原遗体;有人把雄黄酒倒入水中,让蛟龙水怪离开,以免伤屈原真身。于是,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在阜阳,端午节有插艾、佩香包、饮雄黄酒、沐浴等习俗。”刘宏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此俗流传已久。端午节这天,人们把艾棵插在门窗两旁以辟浊气、驱蚊虫。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创造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端午节是一次对疫病的大围剿,人们所戴、所吃、所喝等皆与防疫避暑有关,这也证明中华民族从来就有防疫意识。在古人眼里,五月又称毒月、恶月,这时暑气升腾,又湿又热,俗话说,端午凶,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是指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端午节的重点之一就是驱毒避疫,以佩饰、以香薰等,护佑家人安康,让我们迎来盛夏。这是祖先们的智慧,他们把对亲友的关心、对生活的思考放进节日中,赋予仪式感,靠一代代传承,告诉我们怎样好好生活。
  
  刘宏说,每到端午节,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吃粽子的习俗。江南包粽子用箬叶,淮北包粽子用苇叶。箬叶味淡,苇叶清香。粽子煮好之后,除自家食用外,还可以作为节日礼品馈赠亲友。
  
  “包粽子是对古代贤人的纪念,也是对饮食文化的传承。”刘宏说,当孩子们看着家长忙里忙外包粽子时,自然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长辈的慈爱、生活的美好和节日的愉快,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和伟大。
  
  历史上阜阳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记者查询发现,清·康熙《颍州志》卷四《风俗》中有记载:“端午,包粽相遣,悬艾于门户床帐,焚苍术于庭,饮雄黄菖蒲酒。以彩丝系小儿项及手足间,男女比佩簪艾,采百草合药。”

  可见,目前阜阳端午节风俗与清代基本相同。当下,阜阳人除传承传统节日风俗外,还进行了演化延伸,使端午节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