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连年丰收,阜阳端稳粮食“饭碗”

2020-7-9 09:08| 编辑: 戴斐 | 查看: 22862|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徐立成|来自: 阜阳日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以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任务为着力点,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工作,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就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多次作出部署,出台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即日起,本报推出“抓‘六保’促‘六稳’育新机开新局”系列报道,充分反映我市抓“六保”促“六稳”的生动实践,以及各地各部门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成果。
  
  又一年的夏粮丰收之后,百亿江淮粮仓粮食库存更实、储备更足、供给更丰、价格更稳。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产购储加销”协同机制逐步完善,粮食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粮食安全形势向上向好。
  
  “近年来,全市粮食连年丰收,从库存看,政策性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能够满足全市居民一年以上消费。”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同志介绍,全国政策性粮食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结果显示,我市政策性粮食库存账实相符、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质量达标率、宜存率和主要食品安全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全国水平。
  
  围绕粮食安全,我市持续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粮食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太和县、颍东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
  
  从优质原粮到花样繁多的粮食产品,加工转化是提升效益的最好途径。近年来,全市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创新发展,主食产业化扎实推进,绿色优质和特色粮油产品供给不断增加,涌现出达亿粮油、金禾面粉、三泰面粉、猛牛食品、强旺集团等一大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面粉、大米和主副食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市年成品粮油加工能力260万吨,年粮油加工业总产值232亿元,同比增长25%,除了保障本地区有效需求外,还往市外、省外大量销售,出口规模也逐渐扩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阜阳贡献。
  
  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是国家生命线,在“六保”目标中处于基础性、前提性地位。近年来,全市粮食应急保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应急网点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应急网点分别达到32家、186家,保供稳价重点应急加工企业分别达到12家、67家,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按照上级决策部署,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预警,制发粮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施细则,充实成品粮油库存,积极推进加工企业复工复产,有效保障了市场粮油供应,确保了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价格平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强粮食储备数量质量管控,健全粮食流通运行机制,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推动粮食产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