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临泉县长官镇王营村村民打听“赵龙”,不少村民摇头说“不认识”,但要提起“雷子”,大伙都能跟你说道几句。在村民眼里,患有先天性脑瘫的“雷子”虽然手脚不利索、口齿不清,但他自立自强,勇敢面对坎坷,执着追求梦想,为周边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7月8日,记者走进赵龙家时,他和母亲正在编织吊篮。他用脚将吊篮的框架固定住,弯曲的双手来回游动,慢慢将藤条缠在框架上。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使出很大的力气。待到一个吊篮快编好时,妈妈薛莲芝会过来帮忙收尾。 看着赵龙认真编织的样子,薛莲芝很是欣慰,甚至有些自豪,“以前从没敢想过他能自食其力。”这时,赵龙昂起脖子,发出不太清晰的一句话:“我也没想到。” 赵龙学编织,还得从2016年10月王营村开办扶贫车间说起。因车间离家近、工作时间自由,薛莲芝便不再外出找零活,转而走进扶贫车间务工。不放心赵龙一个人在家,她经常带着一起去上班。 去得勤了,赵龙越来越不安于蹲在一边看别人编,总想上手试一试。他围着吊篮摸索编织技巧的一幕,被企业负责人张芳无意间看到了。“想不想学?”张芳走上前问。赵龙点了点头。 那时候,在车间忙活的村民,甚至薛莲芝都认为赵龙做不了这种精细活。张芳不管大家的看法,坚持让赵龙尝试着编织。 “多亏了张芳,雷子才学会了编织。”薛莲芝告诉记者,刚学没几天,他觉得自己干不好,想放弃,张芳就鼓励他。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从十多天编一个进步到一天编一个。2017年9月,临泉县举行“能工巧匠”大比武,他获了二等奖。 如果说学习编织让赵龙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方向,那父亲2017年意外摔伤腰部,又让他迅速成长为一个男子汉。为了让妈妈宽心,他干活更勤快了,不仅主动帮忙分担家务,还学会骑三轮车,将编织吊篮的材料带回家加工,以便照顾父亲。 怀揣着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赵龙和父母共同努力,于去年底顺利脱贫摘帽。 空闲之余,赵龙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疫情防控期间,扶贫车间没开工,他还尝试利用社交平台开设自己的“小店”;听从帮扶干部的建议,养了100多只小鸡。“你看,这里卖的有袜子、套袖、口罩。”赵龙在手机上打开自己的网店,向记者展示。 “我的文化水平低,网店都是他自己琢磨的。”薛莲芝告诉记者,大概就是网上买、网上卖,周边很多村民都买过。 白天在村里公益性岗位上忙活,晚上或在家编织吊篮或去镇里摆摊。上半年,赵龙个人的收入达1.4万元。 奋斗是生命最美的姿态,赵龙正是我们的榜样。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