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和县紧盯“皖北排头兵、安徽十强县”发展定位,倾力打造“医药高地、诗画太和”。 2019年,全县GDP增长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财政收入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太和县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前十强,入选全省制造业十强县、增速十快县,并跻身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依托区位优势、自身资源,太和加速融入长三角,乘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 贫困村成游客“打卡”地 走进太和县赵集乡双龙村,可以看到平坦整洁的村道连起村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路边花木繁茂、绿草茵茵,池中微波漾漾、荷香四溢,美丽的乡村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说起村庄的变化,村民武丽萍有说不完的话。“以前一到下雨天,出了门,一脚踩下去就是泥巴路。”武丽萍说。 双龙村发展的转机出现在2015年,这一年,太和县出台相关文件,计划在城区周边打造万亩森林。依托距离县城仅7公里的优势,双龙村抓住机遇,在村里流转土地,打造了占地1319亩的樱花基地,发展乡村旅游。经过持续建设,如今,每年到这里的观光游客达2万多人次,为双龙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 “发展的思路一打开,致富的活水就源源不断地涌来了。”双龙村党总支书记王利峰说。2017年,双龙村引进利远粉条厂,村集体经济实现年增收2.5万元,带动11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出资建设蔬菜大棚向外出租,年收入可达8万元。2018年双龙村集体经济收入20.3万元,2019年收入34.46万元,今年预计达到50万元。 “经济收入上来了,也要让村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王利峰说。2018年,双龙村着手人居环境整治,在污水处理、垃圾治理、厕所改造等方面发力,改善乡村面貌,改变人居环境。截至目前,村里铺设供水管道46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46盏,配备环卫车10辆、垃圾转运车1辆、洒水车3辆…… 除了环境整治,2019年,双龙村还建立了医养中心,内设推拿、针灸、牵引等,让村民在村里就可以享受疗养。“以前村里没有疗养院,我这种有腰椎慢性病的就得跑到县城,花钱多不说,还麻烦。自从村里有了医养中心,我走路几分钟就能到,现在腰疼也得到了缓解,便宜、方便又有疗效。”村民王利民说。 一到傍晚,村文化广场开始热闹起来,忙活一天的村民在广场里又唱又跳,通过娱乐来消除一天的疲惫。 小菌菇带来大效益 安徽百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市农业农村局招商引资企业,于2018年7月落地。目前,企业主要从事食(药)用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公司主要种植附加值较高的红托竹荪和蛹虫草等。”公司副总经理徐冉介绍,该公司是唯一一家将原本只能生长在云贵川的红托竹荪移植成功并实现批量种植的企业。 负责红托竹荪日常看护的技术工高云龙是河北沧州人,跟着公司来到了太和县,“公司发展前景好,待遇也好,现在交通便利,回家也很方便。” 除了像高云龙这样由公司引进的异地人才,更多的是太和本地人。公司日常务工的有102人,贫困户有26人,算上临时工,公司带动的就业人数有200多人。“在这里工作活不重,离家近,比我自己种地要好。”工人李美霞说。 “公司目前的一期项目已经全部投产,二产项目受到疫情影响约在10月份投产。”徐冉说,公司和某知名带货主播开展了合作,已经预定了虫草茶订单,合计约1.6亿元。2019年公司的年销售额突破8600万,今年和清华大学以及省农科院合作的深加工产品即将上线,销售额保守估计突破2亿元。 滤网里筛出“真金白银” 安徽屹翔滤材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丁好奇,2013年前在河北卖太和板面,在2013年之后感受到家乡的营商环境变化,投入全部积蓄创办了公司。 公司位于太和县城关工业园区,占地面积50余亩,年生产筛网、滤布300万平方米,不锈钢筛网470万平方米,各种型号筛篮1万余个(件),产品符合IS0标准。记者来到生产车间时看到,这里的设备实现了全自动化。 “我们公司研发的高效弧形筛开孔率提高了一倍,透筛率更高,去年5月投产之后,附加值更高了,也给客户解决了很多问题。”丁好奇说,公司去年产值约1.1亿元。 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面临防疫物资紧缺的困境,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立刻协调了5000个口罩及若干酒精,促成公司的安全复工复产。公司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县里主动通过助保贷给企业解决了500万的贷款。除此之外,公司根据政策和自身的发展优势,申报了3个省级新产品、阜阳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安徽省“五个一百”节能环保优质生产企业项目,共获得了60万元奖补。丁好奇说:“像我们这些搞生产的人,对于一些政策确实看不懂,每次都是县里主动帮我们解决,帮我们申报。” 家门口就业饭碗稳 “从家骑车出发,10多分钟就能到工厂,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能拿5000多块钱,跟外地打工比也差不多。”今年40多岁的韩秀萍对家门口的这份工作很是满意。 韩秀萍是太和县关集镇人,成家后,韩秀萍把两个孩子放在家中由老人抚养,自己和丈夫外出打工。“一年盼到头,也就过年那几天能在家呆个五六天,还没怎么陪家人,就又得踏上打工的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在外地务工的韩秀萍便更加挂念,她说:“孩子从小就不在身边,每天都想他们,外地再大再好,那也不是家。” “回家。”韩秀萍和丈夫有了新的打算。 去年2月,太和酷尚智造服饰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主要加工生产泳衣、冲浪服饰等水上运动服饰。企业建成后,在太和招聘了150名工人,返乡的韩秀萍也成功应聘,留在了家门口就业。 “以前家里就业机会少,年轻人都想往外跑,现在工厂就开在家门口,既能挣到钱,也能顾家,总体算下来,还是在家就业好。”由于是熟练工,再加上从事服装生产多年,韩秀萍担任了生产车间的小组长,管理10多名员工。今年,最让韩秀萍高兴的是她的两个儿子参加高考,都达到了本科线以上。“钱也挣到了,儿子也考上大学了,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太和县紧抓“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历史机遇,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焦产业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实施、竣工一批现代生物医药、绿色新能源、塑化筛网等重点产业项目,以产业促进发展稳定就业,成效明显。家门口就业,不仅留住了韩秀萍,也成为越来越多太和人的选择。 43岁的杨青才放弃在北京一家医药企业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选择到太和经开区医药产业园的安徽拜晟制药有限公司工作,担任部门经理,负责仪器和微生物分析等工作。“太和正在打造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前景广阔。在这里工作,我既发挥了自己所长,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杨青才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