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人在枪在,剩一颗子弹也要射向敌人”

2025-7-16 09:33| 编辑: 刘黎 | 查看: 100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文/摄

      “‘人在枪在,剩一颗子弹也要射向敌人’。父亲曾说,这是他负伤时心里唯一的信念。这句话,我记了几十年。”7月10日,记者走访淮海战役颍河阻击战参战老英雄王杰身的家人时,其大女儿王子贞说。
  
  王杰身,1927年出生,原籍利辛县王老人区王市集王营村(现为利辛县王市镇王营村),曾在淮海战役颍河阻击战中参与阻击国民党黄维兵团,负伤后被当地担架队救下。随着王杰身家人的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重现眼前,战场上的壮烈场景也清晰起来。
  
王杰身的《残疾军人证》

  子弹射入腹腔
  
  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围困。1948年11月10日,国民党十二兵团(黄维兵团)奉蒋介石之命从河南确山出发,意图解救黄百韬兵团。11月14日上午,黄维兵团先头部队抵达大沙河(颍河),在阜阳三里湾遇到我军阻击。强渡失败后,敌军转向洄溜集方向进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当地人称“老三团”)在颍河阻击战打响后,奉命在颍河北岸自阜阳东至洄溜集一带15公里的流域内,部署一个连的兵力,对黄维兵团展开游击式阻击。
  
  其中,颍河北岸魏沟口正面战场有一个加强班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利用有利地形阻击对岸敌军,多次摧毁敌军搭建的浮桥。另外,在魏沟口东、西两侧,也布置有我军阻击点。后因敌军采取迂回战术,从背后突袭,正面战场的加强班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全部壮烈牺牲。连同颍河三里湾等处的阻击战,此役我军28名战士用生命阻滞黄维兵团20多个小时,为淮海战役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
  
  王杰身就是参与此战的一名战士,当时在正面战场西侧的阵地阻击敌人。
  
  1946年,19岁的王杰身来到阜阳,加入阜阳县大队。1948年11月,淮海战役颍河阻击战打响,王杰身随县大队被编入阜阳“老三团”,于11月中旬被派往颍河东岸沿线阻击黄维兵团。
  
  1948年11月15日战斗打响时,王杰身所在阵地仅有两挺机枪持续向敌军射击。王杰身发起冲锋,第一次冲锋时腿部被子弹擦伤,他未予理会。继续向前冲锋十多米至一棵柳树下时,一颗子弹从他臀部斜射入腹腔,王杰身应声倒地。他挣扎着试图再次起来冲锋,却因伤势过重而倒下。
  
  无法站立冲锋,王杰身便匍匐前进。他丢弃随身背包等物品,将枪挂在脖子上,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人在枪在,剩一颗子弹也要射向敌人”。
  
  当爬过前方土坝后,当地村民组成的担架队出现了。最终,担架队有惊无险地将王杰身送至任小寨战地卫生所。
  
  曾在疗养院养伤数年
  
  “父亲在前线打仗时,奶奶日夜牵挂。”王杰身的大女儿王子贞回忆道,当时奶奶一路乞讨来到阜阳,靠帮人干农活换口饭吃,边走边打听,最终找到了王杰身所在的战地卫生所。
  
  “奶奶看到父亲和几名伤员躺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奄奄一息。父亲需要做开腹手术,另外两名伤员需要截肢。见此情景,奶奶痛不欲生。父亲却惊喜地说:‘娘啊,没想到还能见到您。’”王子贞说。为避免王杰身情绪激动影响治疗,医护人员将他母亲搀扶出卫生所。
  
  或许是母亲的到来激发了王杰身的求生意志,他在接受肠道缝合手术后挺了过来,而另外两名战士却牺牲了。
  
  此后数年,王杰身在怀远疗养院养伤。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回到家乡,担任生产队长直至六十年代。
  
  任职期间,王杰身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即便在家境拮据的情况下,他仍用微薄收入接济乡亲,还将自家猪仔无偿送给村民饲养,甚至为筹办喜事的村民变卖自家树木。这些善举使他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威望。
  
  2006年,王杰身去世。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五个子女都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陆续来到阜城工作、生活。
 
 陈广安(右一)与王子贞(右二)、王永华(右三)、王秀兰(左一)交谈。

  家人多次寻访当年战场
  
  “父亲在世时,经常讲述参加颍河阻击战抗击黄维兵团的故事,以及负伤后被当地百姓送往战地卫生所的经过。”王杰身的小女儿王永华说。父亲去世后,她和家人一直想去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看,“父亲说过,战斗发生在洄溜集。”
  
  家人在整理王杰身遗物时,发现一本陈旧的《残疾军人证》,记载着王杰身“一九四八年九月(记载错误,应为十一月)在阜阳回刘集(应为洄溜集)打黄维兵团战伤”。伤残情况为“左锁骨下弹痕,左臀部弹痕,左下肢失主功能,右下肢肌肉萎缩,功能丧失,小便失禁”。伤残等级为一等(后被认定为三级残疾)。
  
  王永华和家人曾多次前往洄溜集寻访,却始终未能找到当年的战场。
  
  2008年4月4日,在“中国好人”陈广安的努力下,淮海战役颍河阻击战烈士纪念碑在颍东区袁寨镇新建魏沟闸西北侧落成。
  
  因王永华的爱人在阜阳供电部门工作,常外出巡线。2019年10月初,他在巡线途中发现了这座纪念碑。得知消息后,王永华立即前往凭吊。今年5月3日,她带着母亲王秀兰再次来到纪念碑前。老人热泪盈眶:“终于找到杰身当年战斗的地方了。”
  
  经当地志愿者联系,陈广安赶到现场。通过交谈,王秀兰母女才得知,解放战争时期的洄溜区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袁寨镇魏沟口一带。王杰身实际是在魏沟口大坝西侧的阻击点参加战斗。当时魏沟口防御体系分为三部分:正面阵地和东西两翼阻击点。王杰身所在的西侧阵地是唯一配备担架队的阻击点,他当时就是被这里的担架队送往任小寨战地卫生所救治的。
  
  “在收集颍河阻击战史料过程中,曾听说有位‘刘副连长’在四川疗养院,但赶到时他已去世,家人也无从寻访,十分遗憾。”陈广安表示,此次遇到参战者家属,他们的回忆将使颍河阻击战史料内容更加充实。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