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趁着天气晴好,阜南弘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里机器轰鸣,水稻收割机来回穿梭,一行行水稻被卷入脱粒仓,脱粒、装车一气呵成。“一亩池塘能生产香米七八百斤,为保证品质,我们大都采用人工晾晒。”基地负责人刘继划告诉记者,稻子收割后,他们就要开始清理池塘放养小龙虾,为来年的丰收做准备。 阜南弘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位于阜南县洪河桥镇白集村,背环靠洪河分河道,当地农业经营主要以稻麦轮作为主。由于地势低洼,且靠近淮河蓄洪区,汛期常发生内涝,致使土地产出效益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2016年,洪河桥镇党委立足白集村实际,紧紧围绕水资源做文章,坚持宜水则水、宜渔则渔的原则,走综合种养之路,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适应性农业,逐步摸索出“稻虾共养”的致富路。“龙虾的排泄物是水稻的天然肥料,水稻的花粉和产生的微生物是虾的优质食料。”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稻虾共养模式实现了原生态绿色养殖,龙虾和稻米的品质都有保证。 受当地政府感召,在外打拼的刘继划回到家乡,注册了阜南弘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白集村稻田养虾户,统一作技术指导,统一回收稻谷。“一亩池塘能产普通大米1300多斤,产高端香米七八百斤,能卖到六七元一斤。” 刘继划告诉记者,仅种植水稻一项一亩地就能增收二三千元。 “去年,我们的池塘没有清理干净,小龙虾繁殖过多,个头小,卖不上价。” 刘继划介绍,他们吸取教训在今年收过稻米后,就组织人员全面清理池塘,严格控制小龙虾的数量,打造精品小龙虾。按照往年的行情,每年开春后,小龙虾市场价在每斤25元左右,一亩能产200多斤,扣除人工、种苗等成本,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若再加上虾田稻,一亩虾田带来的收益在5000元以上。 白集村共有5000余亩土地,目前已流转3630亩开展稻虾养殖。为严把稻虾品质关、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2018年白集村新建了精米加工厂,把虾田稻加工成虾田米。基地的发展,带动100多户贫困户顺利脱贫。50多岁的陈付忠,几年前因病致贫。2018年,他到精米加工厂上班,主要负责稻米的灌装、入库等工作,成功脱贫出列。“一个月收入2400元,年收入2万元以上,是基地给我们贫困户送来了新的希望。” 陈付忠说。 目前,洪河桥镇稻虾种养面积达到1.4万亩,产业已初具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提升。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正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好途径,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同时洪河桥镇以“虾”为媒创办了白集村龙虾节,挖掘乡村旅游的潜力,搭建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平台,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