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方集的味道

2020-12-12 11:0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62870| 评论: 0|原作者: 葛继红|来自: 阜阳日报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不同,饮食文化自然也不同。食文化是所有传统文化的母文化,也是阜南县方集镇千百年码头文化的缩影,更是当地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方集镇地处洪河岸边,自古以来,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有种植大豆、小麦、芝麻和农产品深加工的悠久历史。
  
  到方集做客,一定要尝一尝方集的馓子。方集馓子的特点是圈圈相连,纤细黄亮,入口浓香酥脆。苏东坡曾赞曰:“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想当年,行船拉纤之人,一走就是十天半月,馓子容易储存,长时间不会变质,是行船人必备的干粮。方集有很多品牌的馓子,其中最有名的是“赵侠馓子”。“赵侠馓子”早已销往全国各地,最远销到香港和台湾。
  
  夕阳西下,我们慕名前往赵侠的馓子加工厂。在门口,遇到赵侠。这位50多岁的农妇,见到我们,脸上笑出了两朵花。她告诉我们,她炸馓子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到她这辈,已经是第四代传人。如今,她又把手艺传给了儿子。“赵侠馓子”由洪河岸边出产的优质菜籽油炸成,细细长长的,如金丝套环,环环相连,轻巧美观。每一根馓子上面都趴着一群白白胖胖的芝麻粒。拈一根放嘴里,慢慢咀嚼,越嚼越有滋味,到最后,香气在唇舌之间蔓延,让你欲罢不能。
  
  这世上,但凡好的食物,总能将人的味蕾直接送到至境里去。方集的小白沙花生,可称得上是人间至美至纯的吃食。在方集,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下湾种,上湾养,洪堤两边植白杨,芝麻花生闯市场。”近些年,在方集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方集的小白沙花生不仅享誉淮河两岸,而且远销全国各地。洪河两岸的沙土地,给予了花生充足的生长空间和时间,使其颗粒饱满,香脆可口。轻轻剥去淡黄色的外壳,里面头并头躺着两粒白白胖胖的花生米,像两个结伴成长的小姐妹。挑一粒放嘴里,慢慢嚼,甜咸适中的香味于舌尖上辗转,余味悠长,那是怎样的味觉体验呢?犹如一滴墨,滴在生宣上,一圈一圈在纸上洇染,仿佛人间所有的香味都浓缩于那小小的一粒花生米上,让人心心念念,不能忘却。
  
  来方集,也一定要尝一尝方集的卤肉夹锅巴。在方集老街北头,不期然与蒲家卤肉锅巴店相遇。蒲家锅巴,是方集古镇上的老字号,店面不大,却十分整洁。店主人一边招呼我们坐,一边介绍说,方集锅巴与其他地方的锅巴不同,柴火老灶蒸馍,靠锅的一面金黄焦脆,咬一口,嘎嘣作响。另一面,松软可口,中间空心。卤肉呢,挑选的是上好的猪蹄膀肉,加上十几味中药,卤出来的肉,肥而不腻,入口爽滑。猪肉在卤锅里,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蒸煮,变成酱红色,油汪汪的,钻石般泛光,不吃,看着就让人垂涎。轻轻划开锅巴馍,把切成片的卤肉放进去,再放几根青辣椒丝,几根豆腐皮丝,面粉的清香和卤肉的浓香,在那一刻相遇。轻轻咬一口,抿在嘴里,婉转细腻,香味浓郁,顿感浑身舒畅。
  
  人生里许多东西,烙上岁月的印迹,就显得弥足珍贵。一直对豆腐皮情有独钟。童年时,一年到头,胃里缺少荤腥,家里偶尔来了客人,母亲去一趟镇上,到肉铺称一斤猪肉,再买几张豆腐皮,回来,把豆腐皮从中间划成长条状,绾成豆皮疙瘩,和猪肉一起炖,再配上花椒、老姜、葱花。猪肉和豆腐皮经过长时间蒸煮,入口即化,软玉温香,宛如珍馐佳肴,至今想起,仍唇齿留香。
  
  豆腐皮,在方集,人们叫它“千张”。这个名称的来由,自然与它的制作工艺有关。据说每一榨豆浆可以做一千张豆腐皮,这就是“千张”之名的来历。上好的豆腐皮,自然要挑选上好的大豆。方集人做豆腐皮用的大豆,一般选用阜南本地或者淮北平原的大豆。这些地方出产的大豆,颗粒饱满,圆润发亮,做出来的豆腐皮,色泽淡雅、温润细腻,味道鲜美,是阜南人招待贵客的上乘食材。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方集的馓子、香油、花生、豆腐皮等美食都已注册了商标,成了方集镇群众增收的特色产业。方集镇依托地方美食加工外销,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走上了小康生活的幸福之路。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