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沪苏浙及合肥、芜湖等地考察学习,是一次创新理念、开阔眼界的学习之旅,对照先进、全面审视的醒脑之旅,拉升标杆、砥砺前行的奋进之旅。要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以促进产业转型为动力,以加速平台公司升级壮大为方向,走产业兴城、产城融合之路,为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贡献城南力量。 创新思维增动能。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大胆探索“管委会+公司”改革,按照集约高效原则实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建立以员额总控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员额管理制度。在城南建投公司和4个子公司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城南拥有的资源资产和城南新区、高铁新区、西湖新区的规划定位,瞄准基础设施投资、战新产业投资、资产管理运营、城市服务、文旅开发、股权投资和类金融产业等领域,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不断增强公司市场开拓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创新运营模式。积极探索成片开发模式,缓解资金压力,降低隐形债务风险。通过与央企、国企等企业战略合作,分片区进行土地一级开发,统一运作、统一实施。三是创新用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内部采取综合考核、竞争上岗方式,外部加强各类急需人才引进,形成以实绩为导向、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建立以实绩和利润为导向的市场化绩效考核薪酬体系。 规划引领增信心。按照《阜阳市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坚持产业兴城、产城融合,推进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双向融合、一体发展。尽快出台双清湾中央商务区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配套优惠政策,做大做强楼宇经济,加快打造近期占地2.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的中央商务区核心区,远期占地5.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的中央商务区拓展区。抓紧编制完成《阜阳市铁空经济区发展规划(2020-2035)》《阜阳市铁空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方案》,推动站前商务区、空港物流园区早日落地,把高铁新区打造成阜城产业发展新引擎;围绕西湖新区总体规划,发展文旅、科教、康养等主导产业,打造集自然风光游览、历史文化体验、体闲度假为一体的北宋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生态为底、湖链为脉,打造西湖新区起步区先行试验区,并预留新兴产业项目用地,成为阜阳向西拓展重要功能区、高质量滨水生态宜居典范、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产业转型增效益。以市委、市政府建设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为契机,以城南新区现有资源、人才、经验为基础,围绕阜阳重点产业集群、五大特色产业、四大高成长性产业,依托城南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商贸服务、文化旅游、数字经济、楼宇经济、生命健康等产业,积极谋划建设数字产业园、科创产业园、冷链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特色商业街等重大项目,打造创新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战新产业发展的城南样板,走出一条产业集聚、效益可观、产城高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扩大开放增活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政策叠加机遇,主动出击,加强对接,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一是提升政策研究能力。弘扬责任文化和工匠精神,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在学习借鉴沪苏浙地区“吃干榨尽”精神基础上,开展“由上及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针对性、系统性研究,做到掌握政策、运用政策、用足用活政策。二是提升招商引资能力。借助高铁开通的“同城效应”“洼地效应”,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主动开展招商对接,拓宽与长三角中心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互补、资本运作、项目策划、文化旅游、人才团队等领域的沟通交流机制,全面加强与央企、省属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推进互促互动、融合发展。三是提升精准服务能力。创新开展多元化企业家服务,充分倾听企业声音,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诉求办理协调调度反馈刚性机制,落实“帮办代办”制度,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精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作者单位:阜阳城南新区管委会)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