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标(左)与同事研讨医案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记者:肩关节疾病是我们团队面对的主要疾病之一,这种病在我市及周边地区高发吗? 郭标:我市及周边地区劳动人口基数大,肩袖损伤患者多,往往容易误诊漏诊。巨大肩袖损伤发病率高且多为中老年人群,很多患者因肩关节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丧失劳动力,无法正常生活。巨大及不可修复肩袖损伤的阔筋膜+补片移植上关节囊重建是较复杂手术,我们团队针对我市及周边地区人群发病特点,积极钻研创新,对术式作了改良,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为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016年,运动医学与关节镜病区作为医院骨科的一个细分学科成立,由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医生组成。当时,我们就下决心,要将病区建成一个集预防、诊断、治疗和科研为一体的高水平病区。目前,我们团队成员,除了马炜、杨东强、崔红林、付鹏飞,还有刘一军、许健、田进翔、苗美玲等。 记者:创新医疗技术时,你们团队遇到过困难吗? 郭标:困难肯定有。印象比较深的是,2012年,我们刚开始在医院开展肩关节镜手术,为了保持手术视野的清晰,需要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手术部位。如果手术时间过长,会造成患肢严重肿胀无法完成手术,并对邻近重要器官血管神经产生压迫,因此,手术必须控制在4个小时以内。这不仅要求我们术前完善详尽的手术设计,还要求术中严格操作并对可能发生的意外迅速应对。因此,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第一台肩关节镜手术完成后,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也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动力探索肩关节镜领域的新技术。后来,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我们运用新技术也就娴熟了。 记者:作为临床医生,我们的创新更多是来自工作实践吗? 郭标:是的。工作中,我们会不断遇到不同情况,需要有针对性地治疗。比如,因为一些手术中冲水是流动性的,关节中的水外溢,手术室的地面就像雨天的地面一样,会出现积水。我们的团队在实践中,研发了一种侧卧位专用肩关节防水铺巾引流套装系统。铺巾引流套装系统就像是一个大漏斗,将水流引入到固定的容器中,避免冲洗渗透问题,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目前,这项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并在合肥一家公司投产,省内很多医院做此类手术大都采用我们研发的这套系统。 建立我省首家一体化运动损伤治疗中心 记者: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创新技术,才能让新技术尽快地为本地患者造福。在这方面,我们团队是如何紧跟医疗技术发展趋势的? 郭标:是的,医疗行业技术发展很快,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创新。2009年,我从北京积水潭医院学习回来,在医院推广核磁共振检查肩关节疾病。紧接着,我又到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医院,研修学习肩关节镜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而言,肩关节镜手术切口小,仅有几个1厘米切口,就像“匙孔”一样,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加快恢复,降低治疗费用。 2019年,市卫健委选拔骨干医生去美国先进的医学中心研修学习。因名额有限,想去研修学习的医生不仅要在专业学科有所建树,还要通过英语口语面试。我有幸顺利通过考试,赢得了去研修学习的机会。 当时,美国运动损伤治疗与康复训练的一体化、无缝衔接,让我特别震惊。于是,回国后,我们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安徽首家病房+术后康复训练的一体化运动损伤治疗中心。我们借鉴国外运动医学中心的成熟经验,在病区建立约200平方米的运动损伤训练中心,统一管理,一体化治疗,做到了手术与术后康复的无缝衔接。通过个体化、渐进式康复手段和科学严密的随访,明显提高治愈率。我们专门设置了门诊封闭室,对于冻结肩(五十肩、黏连性肩关节囊炎)和其他关节疼痛的患者,如需封闭治疗,门诊就为其缓解疼痛,减少等待时间。 创新是为更好服务患者 记者:人们常说“医者仁心”,医疗技术的创新,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 郭标:是的。目前,我们病区每年关节镜手术1000多台次。我依然记得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他当时患有严重的冻结肩,疼痛难忍,辗转多地治疗,效果不明显,一直靠吃止痛药缓解疼痛。他来我们医院就诊时,因剧烈疼痛,10多天都无法入睡,精神上处于崩溃边缘。我给他确诊后,当天就给他肩关节注射了“封闭针”缓解疼痛。当晚,老人睡了个好觉。第二天,他高兴得跟小孩似的,连连道谢。后来,他还从老家给我们带了自己种的蔬菜等。像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的价值和自豪,这也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记者:我们团队创新的关节镜手术,已在全省作为适宜技术推广,让更多患者受益。作为团队带头人,你怎么看团队的作用? 郭标:关节镜手术作为一项适宜技术在全省推广,这是相关部门对我们的充分肯定。对于团队,我们平时经常互相交流切磋。我从国外或国内先进地区学来的技术,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我希望团队成员个个都更加出色。因为,只有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强,团队才是真正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