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折翼男孩” 逆风飞翔

2025-7-3 08:42| 编辑: 刘黎 | 查看: 3142|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汪文婕 通讯员凡伟实习生 王雪彤/文全媒体记者徐丹丹/摄|来自: 颍州晚报

   盛夏时节,蝉鸣正浓。7月1日,阜城西湖大道一小区居民楼内,19岁的潘家乐坐在书桌前,畸形的手指用力地捏着志愿填报指南,指尖在“中山大学”四个字上反复摩挲,留下浅浅的痕迹。

  他的肘关节僵硬,手掌像被无形的手攥成了拳头,指节凸起,只能勉强地夹住一支笔。

  就是这样一名患有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的“折翼男孩”,却在今年高考中,以651分(物理科目组合)的成绩,交出了一份耀眼的答卷。

  乐观开朗的潘家乐


  患病

  上肢关节严重变形手指无法伸直

  走进潘家乐的卧室时,他正临摹字帖。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正常书写,从小到大,练字已成为他的日常。

  潘家乐翻开一本字帖,蜷缩如钩的手指将笔死死夹住,每落下一笔,都要调动整个小臂的力量,凸起的指节在纸面摩擦出沙沙声,像操控生锈的机械。写出的字,却是工工整整。

  这些,对从小就患有疾病的潘家乐而言,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2006年,潘家乐出生时,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上肢关节严重变形,手指无法伸直。

  尚在襁褓,父母就带着他四处求医,并先后做了两次手术,效果并不太理想。

  从3岁起,母亲孙秋梅就带着他到康复机构接受训练。那时,康复室的震动板,成了潘家乐最熟悉的“玩具”。

  “上午去幼儿园,下午去做康复训练。”孙秋梅回忆,孩子变形的手贴在震动板上,蜷曲的指节在机械震颤中微微抽搐。康复师握住他僵硬的手腕,像拆解生锈的齿轮般缓慢转动。“每一次训练都伴随着酸酸的胀痛,但孩子从没说过要放弃。”孙秋梅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潘家乐的手臂可以前后挪动,变形的手指也逐渐有了点力量。

  但日常生活依然艰难,吃饭、穿衣如此简单的事,都需要他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无数次的尝试。

  学习

  写一个字要花费别人几倍的时间

  “我们不能决定孩子的身体,但可以培养他的性格。”这是孙秋梅在接受采访时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父母的影响下,潘家乐变得坚韧、自信、乐观。

  到了上学的年龄,小小的他倔强地要和同龄小伙伴一起读书。为了让他适应集体生活,父母将他送进了学校。

  踏入校门后,潘家乐便过上了写字“和纸笔较劲”的日子。

  孙秋梅至今还记得孩子第一次拿笔时的情形:他用变形的手指夹着一支笔,由于手臂和手掌力量微弱,每写一笔,都要用左手托起右手挪动位置写……

  “他写一个字要花费别人几倍的时间。”孙秋梅庆幸的是,孩子的字迹却十分工整。

  就这样,潘家乐用坚持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且成绩十分优秀,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进入初中后,课程难度陡然增加,物理、化学等学科还需要绘图,这对潘家乐来说又是不小的挑战。有时,为完成一个绘图,他需要花上一两个小时,用左手按紧直尺辅助,用变形的手指慢慢描摹线条……

  2022年,潘家乐中考以666.5分的成绩考入阜阳市第五中学。提及这个成绩,他直言“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

潘家乐与父母合影

  生活

  高中时主动提出住校

  相比握笔写字,生活于潘家乐而言似乎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他早早学会“与身体和解”——坚持自己穿衣,用嘴巴咬住衣领,再用手臂和肩膀的力量慢慢将衣服套身上;吃饭时,无法用筷子,就用勺子一次次将食物送入口中。

  让父母没想到的是,上高中时,潘家乐主动提出住校。

  父母虽有些担心,但还是选择尊重他的决定。住校前一天,他们陪着潘家乐来到宿舍、食堂和班级,看他如何吃饭、洗澡、睡觉等。见孩子都能完成,他们才放心地将他送进宿舍。

  起初,在学校里潘家乐吃饭总比别人慢,他就专挑干拌面吃——“没有汤,端着不会洒”。一学期,他瘦了30斤,却笑着对爸妈说:“看,我和大家一样可以独立了!”后来,他慢慢适应,可以正常吃饭。

  在潘家乐的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谢凤和同学看来,潘家乐的笑有一种“治愈力”。“他一直都很乐观。”谢凤说,老师和同学从没把他当作特殊学生对待,这样的环境让他更加轻松自在。此外,他还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班级的值日从不缺席等。

  651分

  “别人能做到的,我通过努力也一定可以”

  对学习,潘家乐则有着更高的目标。

  进入高中后,他更加自律、努力,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当中。

  由于行动不便,潘家乐每天都要起得很早;课堂上,长时间保持坐姿让他后背酸痛,却始终挺直腰板;放学时,他总留到最后,追着老师问完所有问题才离开。

  今年高考,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教育部门特别批准潘家乐享有考试时间延长30%的权益,他顺利完成了考试。

  6月24日,是高考查分的日子。

  “651分!全省排名3781名!”查询后看到手机上的分数,潘家乐激动地喊出了声。孙秋梅闻声而来,和他拥抱在了一起。“这个分数里,有孩子十二年来的每一滴汗水。”

  “我的目标是中山大学。”高考后,潘家乐一家就前往深圳旅游,并前往心仪的学校提前感受大学校园氛围。

  志愿填报指南上,“中山大学”四个字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

  眼下,潘家乐已经开始提前学习大学英语。学习间隙,他喜欢眺望远方,幻想着大学的生活,以及思考未来读研、读博的路。

  在潘家乐看来,自己的人生经历就像他喜欢说的那句话一样:“别人能做到的,我通过努力也一定可以。”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