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探秘阜阳老城墙

2021-12-27 09:05|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6155|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张卫钧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核心提示
  
  城者,所以盛民也。《春秋谷梁传》说:“城,为保民为之也。”众所周知,阜阳是一座古城,历史上曾有“淮海内屏,东南枢辖”的美誉。读城记,让我们从城市之根——老城墙说起。
  

  “阜阳老城”肇始于秦汉
  
  要想说清楚老城墙的历史,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阜阳的历史沿革。
  
  阜阳,春秋时为归姓胡国,后灭于楚。秦置汝阴县,属陈郡。入汉,改属汝南郡。魏明帝景初二年,析沛国置汝阴郡,后废。西晋泰始二年,复置,同廓设汝阴县。《风土记》称,汝阴“襟带长淮,控扼陈蔡”。至北魏孝昌四年,改汝阴郡为颍州。唐初又为郡,武德四年改信州,后复颍州,同廓设汝阴县,属河南道。李岵《德政碑》称,“淮海内屏,东南枢辖”。北宋治平元年,英宗封子赵顼为颍王,即神宗皇帝之潜龙邸,后升州为顺昌府。元代复为颍州,属汝宁府。明属南京直隶凤阳府,又置颍川卫于州城,隶河南都指挥使司。清雍正二年升颍州为直隶州,十三年升为颍州府,附廓增设阜阳县。
  
  今天,我们所说的“阜阳老城”,就是肇始于秦汉的汝阴县城、明代的颍州州城、清代中期以后阜阳县附廓的颍州府城。2000多年来,颍州城址没有变动,作为颍淮流域政治、文化、经济、交通的区域中心地位始终未变。
  
  朱元璋钦命重建颍州城
  
  阜城现存的老城墙,大部分为明代遗存。洪武初年,朱元璋计划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开封,他亲往考察,路过颍州,看到旧游之地因为元末的战乱导致民生凋敝、城池破败,即命随行的指挥佥事李胜留在这里,重建颍州城。
  
  重建的古城四面开门,北为承恩、南为迎薰、西为宜秋、东为宜阳,城墙四角各有敌楼一座,西北凯歌楼、东北向蒙楼、西南克敌楼、东南望霍楼。城中鼓楼矗立,楼上镌刻“颍川重镇”四字,城墙上有文昌阁、刘公祠等,号称“环城十三楼”。城内水系丰富,有“十二连塘”之谓。
  
  为抗战大局忍痛拆城
  
  1939年,抗战局势日益严峻,省政府委派广西独立第五师副师长赖刚来阜慰问。适值通令全国拆城,地方绅士以阜阳距离交通线甚远,似非敌人必争之地,且连年黄水为灾,城垣可当堤防为由,请拆去城垛以符上令,保留城基以应日久防范之用。专员郭造勋、县长王和均赞成此议,不想赖刚坚决不许变通。又请保留文昌阁、白衣楼、刘公祠等城上建筑,也没有得到准许。这时王和调离,李健文继任县长,赖刚与李征募民工二万余人,环城动工,阜阳老城就这样被拆除了。目前,只有西北城墙保留了一段石基,长近百米,这就是今天还能见到的古城墙遗存。
  
  其中,东南角的望霍楼,因地处偏僻,群请保留。望霍楼又名魁星祠,后讹传为奎星楼。顺治《颍州志》称:“有庐三间,翼以垣,坐濠外巽水。”,同治九年重修。据1959年《阜阳县文物古迹普查笔记》记载:“砖筑,三层六角,砖雕斗拱荷瓣,题有‘文光射斗’、‘奎璧联辉’。楼高九点九三米,底径四点六五米。”今天,奎星楼已成为城市地标之一,见证着阜阳的发展与变迁。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