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小芦蒿”念活“富民经”

2022-7-14 09:23|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9697|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梅飞 通讯员 张晓玲|来自: 颍州晚报

  近年来,阜南县新村镇着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以芦蒿为主要产业的“芦蒿名镇”。如今,该镇实现了芦蒿种植11个村全覆盖,面积达1.6万亩,产值突破3亿元,带动1.5万人就业,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张亮(中)和农户在田间查看芦蒿长势

  “新村芦蒿”成主导产业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在阜南县新村镇,不少种植户十句话有八句离不开芦蒿。
  
  “每年9月开始,芦蒿陆续成熟收割,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每亩产量在3000斤至4000斤,批发价每斤在6元至8元,收益十分可观。”近日,记者来到新村镇于洼村,看到头戴草帽的芦蒿种植户孙起平正在芦蒿大棚里忙碌,汗顺脸淌。
  
  孙起平种植芦蒿已有23年,是当地芦蒿种植的行家里手。他种植了27亩芦蒿,白蒿占一小半,青白蒿占一大半。因为他家的蒿子长势旺、卖相好、价格高,去年净赚20多万元。
  
  新村镇的土质属于砂礓黑土,团颗粒好,矿物质和有机物含量高,适合种芦蒿、红薯、生姜等农作物,因此当地有种植芦蒿的传统。
  
  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介绍,10多年前,新村镇只有十多户人家种植芦蒿,加起来不到百十亩。看到这一情况,镇里出台激励措施,鼓励村干部流转土地带头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技术员到户帮扶,鼓励老户带新户,对老户给予每亩100元奖补;针对群众没钱种的问题,除了免费提供种苗外,每年每亩还给予200元奖补;通过“劝耕贷”等多种形式,每年为种植户争取数千万元贷款支持;集体经济空壳村资金打捆使用,支持大户发展,各类扶贫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芦蒿种植。
  
  当地还成立了芦蒿种植协会,组建技术服务、销售服务、质量监管和综合服务小组,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有钱赚,大伙种芦蒿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目前,全镇芦蒿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并带动瓜类、红薯、生姜等经济作物种植发展,产值突破4亿元,每年为群众人均增收6000元。
  
  2021年,“新村芦蒿”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2022年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并获得“安徽省蔬菜标准园”“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我们将继续抓好芦蒿产业,推进新村芦蒿特色小镇建设,做好芦蒿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在‘十四五’末实现芦蒿种植面积3万亩。”张亮说。
  
  留住乡愁,吸引更多的人返乡创业
  
  除了念好“产业经”,新村镇还注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
  
  几年前,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前辈的生活,新村镇党委、政府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把辖区34处土屋作为民居文物挂牌保护起来。
  
  如今,在每一处土屋门前,都醒目地挂着一块蓝色扇形的牌子,上面写着“此房无安全隐患,作为民居文物保留”。
  
  新村镇党委、政府还想方设法把古树、古桥、老物件等妥善保留下来。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旧村庄改造时,许多大树都被保留了下来,有桑、槐、榆、皂角、棠棣等。始建于明代的长子街古桥,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为了保护好这座古桥,新修的一条道路特意拐了一个弯,绕过去。
  
  此外,当地还修建改造了农民博物馆,陈列马车、独轮车、纺车、织布机、石磨、石磙、石碾、犁、耙、耧等上百种农村生产生活用具。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繁荣乡村文化上下功夫,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张亮说,不仅要让群众共同致富,还要留住乡愁,让走出去的人记住家的模样,吸引更多的人返乡创业,推动各项产业发展壮大。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