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阜城90后宝妈李双云和宝爸王成成骑上电动车,载着一双儿女,跨越1400多公里,到浙江舟山去看海。今年7月11日,李双云一家四口再次出发,计划15天左右完成阜阳到广州的骑行之旅。(7月18日《颍州晚报》05版) 对于长期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的人来说,远方,永远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即便这种诱惑只有外出的冲动,没有诗意的充盈,也是美好的。所谓距离产生美,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于是,旅行便成为很多人除工作之外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下,疫情对旅游市场产生深刻影响。而且,随着个性化和品质化旅行意识的觉醒,很多人在出游方式上慢慢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以亲友组团为形式的出行便成为一种潮流。就出行方式而言,阜阳90后宝妈李双云和宝爸王成成骑着电动车,带着一双儿女远足广州,也算是一次“私人订制”版的长途旅行了。只不过,这对爸妈带着孩子出行的目的并不在乎行程中的游山玩水。他们更在意通过身体力行的长途跋涉,对孩子进行意志和耐力上的训练,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由景入境、由境入心的体验式教育。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沉浸式的情景化教学,以此让孩子对书本知识有一个立体化的感知。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很受追捧。在笔者看来,这句话并不是说不让孩子多读书,而是不能读死书。能够在会读书、读好书的同时,通过身体力行对书中描述的人物、事物、景物进行“复读”,无论是在视觉感官层面,还是在思想体悟层面,都会让孩子对书本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以往,受经济和道路交通出行条件的限制,很多人只能在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只是一种奢望。现在家庭条件好了,道路交通设施更完善了,出门远行的环境也更安全了,于是“读书和行路”可以兼而有之,诗和远方可以兼得。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具体表现。 带着孩子出行,对着书本旅行,这也是当前暑期比较流行的一种“游学”模式。如何正确把握“游”与“学”之间的分寸,既能让孩子在此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又不失去“游”的乐趣和“学”的兴致,笔者觉得这才是“游学”的意义所在。 当然,这种“游学”是有成本的。这里所说的“成本”,并不是单指经济上的,更多的是对游学过程中在安全和保障两方面的考量。长途旅行尤其是以人力为主的出行,如果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很难抵达目的地的。因此,家长在决定带着孩子一起远足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各种准备。只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游学”,才能抵达诗和远方。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