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让修鞋、配钥匙等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我市城管部门对此柔性执法,有社区建便民棚…… 二里井社区的便民棚 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此事引发大家关注,屡屡冲上热搜。 曾几何时,街头巷尾的修理摊随处可见。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日常所需的“小修小补”如今身在何处?昨日,记者探访了阜城街头,发现一些“小修小补”摊点就藏在街头巷尾,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便民举措,打造便民棚等,为“小修小补”提供一席之地。 “小修小补”哪里找? “求告知,哪里有修伞的”“谁有修鞋的电话”……不少小区业主群里常见这样的提问。 家住祥源文旅城小区的冯先生说,2020年,他搬到该小区,小区环境优雅,周边有公园,超市、学校等配套齐全。可是住了一段时间,他却感到有些不便:修裤边儿、配个钥匙、回收旧书旧物等摊点很难找到。“之前住老城区的时候,总能找到小补小修摊位,生活也较为方便。” 周女士在位于泉北的锦华名郡小区居住多年,也遇到类似问题。“家里的伞坏了,其实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修一修还能用。”周女士说,之前小区门口有个流动修伞摊点,师傅技术很不错,扯根线、换条伞骨,5块钱就搞定。师傅还兼配钥匙,却不是每天都在,得靠运气碰。 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感受,随着城市越来越大,管理越来越规范,环境更漂亮了。可另一方面,街头的修鞋、修伞、配钥匙的小摊不太好找了,尤其是城南新区、开发区等新建小区附近,这些“小修小补”更是难觅踪影。 对于这种现象,商务部也在发布会上道出原因:这类生意摊小利薄,愿意从事这行的人少了;部分愿意固定摊位的,较高的成本也拉高了价位,逐渐挤压了低价惠民服务的发展空间。 街头巷尾的老师傅在坚守 记者走访了一圈发现,一些“小修小补”就藏在街头巷尾,不少人坚持了多年。 在解放北路和青颍路交口,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门面,是袁师傅30多年的谋生之所,也是老北关居民修鞋的老地方。如今,附近的门面更新了几轮,袁师傅的修鞋铺依然在。 “说修鞋不辛苦,那是假的。”袁师傅说,前些年鞋摊还是露天的,风吹日晒、酷暑严寒。皮鞋护理、换底补色、缝鞋帮、擦鞋……袁师傅的修鞋“项目”不少,价格从十元到五六十元不等。近年来,他还增设了智能配钥匙。“修鞋还是老本行,配钥匙这些是捎带着干,有台智能配钥匙机器就行。干这个既能挣点钱,还可以和老顾客聊聊天、找个乐。” 一把剪刀、一些针线、几枚钩针,再配上缝纫机、绣花机、锁边机……这几年,姜女士在颍州区舒乐小区楼下开了一家面积不大的织补店。“看似简单的缝缝补补,其实做起来却相当复杂。比如修补衣服破洞,要将破处的布料先抽出来,然后按照布料的纹路一针一线地补上,只有如此精补的效果才好。” “碰到复杂的‘胖改瘦’,一天也就只能做一两件。”姜女士说,附近居民常来光顾,最多的时候,一天收了10多个扦裤边儿的。根据做工不同,每件10-120元不等。“每年1.5万元房租,也就只能挣点零花钱,好在可以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 凭着几把椅子、一套修鞋用具,50多岁的马师傅在中市街道二里井社区中心街摆起了修鞋摊。不同于露天摆摊,社区在这里搭建了一排遮雨棚。“我在附近修鞋多年,之前一直露天摆摊,自己又没能力独立开店。在棚子下面修鞋,雨淋不着,还兼卖一些锅盖头等小商品,既能服务大家,我也多了一份收入。” 多措并举,打造便民生活圈 记者走访了解到,社区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颍州区鼓楼街道前进社区党委书记朱杰告诉记者,社区里有几家修鞋、织补、修钟表眼镜、修车的便民服务点。“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却租不起大门面,所以选择小店铺或者摆摊。平时,社区会记录他们的联系方式,提供给有需求的居民。” 朱杰说,近年来社区一直积极推动和完善便民生活圈,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通过点位优先等方式让修鞋、修伞、配钥匙、自行车修车补胎等“小修小补”的便民店铺规范有序服务百姓生活。 “小修小补等便民小摊看似不起眼,却在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颍州区中市街道二里井社区负责人邹书记表示,该社区在几年前就搭建了便民棚,为“小修小补”固定了地点,“更规范也更方便。” 他介绍,便民棚位于社区西区的中心街,是一个10多平方米、狭长的玻璃阳光棚。平时会有一些流动性修鞋的、配锁的摆摊,给居民提供便利。大家还自发捐赠了各式各样的椅子,俨然成了一个公共交流区。 近年来,对于“小修小补”摊点,市城管执法局积极倡导“柔性执法”。 此前,颍东区城管局河东中队巡查时,发现一便利店商户兼顾修修补补的生意。得知他患有疾病,有现实困难,今年春节前,工作人员为其优先办理春节活动审批及相关经营许可,帮助其改善经营状况。 据悉,市城管执法局曾出台相关意见,明确非机动车修理、修配锁、修擦鞋、缝纫织补等可进入摊群点经营。同时,在执法的时候,要求准确把握适用尺度的同时又要体现执法温度。 创造性管理,做好规划、保障和服务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表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试点基础上,开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 “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等盈利能力比较弱,城市发展速度快,一时顾不到他们的情况也是有的。”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老百姓对这些服务的需求长期存在,尤其是老年人。他建议,老旧小区改造时应当把居民有需求的服务尽量保留下来,既方便社区群众,也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机会。“比如,在老人聚集点设置一些理发、修自行车的摊点。这也让城市生活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也有市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现在大家对‘小修小补’有需求,但是很多时候找不到,社区可以有个便民信息栏,搜罗附近的相关摊点信息提供给居民。”家住西湖社区的李先生说。 而在90后市民张女士看来,现在网络比较发达,相关部门可以开设一个“小修小补”平台,像外卖一样“点单接单”,更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同时,也有相关专家表示,让“小修小补”回归,从深层次的城市理念上说,就是让“人民城市”理念回归,让人性化管理回归。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需要做好规划、保障和服务等。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