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人民至上,织密民生保障网

2019-4-29 17:55|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4193| 评论: 0|原作者: 安徽日报记者 安耀武|来自: 阜阳日报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三年来,阜阳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谋民生之利、办民生之事、解民生之忧,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出实招,努力破解民生难题,为老百姓织密民生福祉保障网,扎实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强化基础教育破解上学难

  “这学校建得真漂亮,我们家小孩刚好赶上了,在家门口就能在这么好的学校上学,每天上学也不需要接送,真方便。”家住阜阳市六里小学对面锦华名郡小区的王女士开心地对记者说。

  提到孩子上学,放在几年前,阜阳很多孩子家长都会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城区仅有的几所好学校,如今在阜阳,更多家长愿意让孩子就近入学。

  “以前上学难、择校热,是因为好学校只有那么几所。现在,新学校越建越多,一所比一所漂亮,而且就在家门口,老师也都是新招的优秀大学生,孩子上学没有必要舍近求远了。”王女士坦言。

  从为进一所热门学校“挤破头”、四处托关系,到坦然面对学区、高高兴兴地让孩子就近入学,家长们心态的变化得益于阜阳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阜阳城区公共教育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优、补充不快的矛盾日益凸显,“上学难”“大班额”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非常突出。

  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宏观上、全局上对全市的教育事业进行长远的规划部署,先后出台基础教育公办学校教学设施三年提升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在经费投入、编制管理、体制改革、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倾斜和支持,进一步改善老城区学校办学条件,重点加快新城区学校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让孩子上好学的愿望。

  为破解资金难题,阜阳市政府调整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配套资金、城市教育附加,将三类资金打包放入银行,由政府统筹协调,按照1∶5比例融资,所有欠账由财政兜底解决。2018年,阜阳城区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54所,新增学位6.08万个,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6人以上大班额基本消除。众多学校的建成,使阜阳市教育资源总量大幅增加,教育设施及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全省市级平均水平。

  大批新建学校投入使用,大量优秀教师走上讲堂,极大缓解了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使上学难得到了有效破解。

  构建医院集群缓解看病难

  明媚春光中,记者走进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南区儿科住院部,只见走廊墙体被粉刷成淡黄色,护士值班台是草绿色,每一个病房都进行卡通主题布置,到处洋溢着童真童趣的温馨氛围。

  “新院区的住院环境真不错,病房里有卫生间、储物柜、隐私帘,卡通设计感觉像到了儿童乐园。”市民李女士的孩子生病在此住院,她告诉记者,身处这种温馨、轻松、充满童趣的病房环境中,孩子和家长的心情都得到了放松,有利于孩子的治疗、康复。

  始建于1980年的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年门诊量20万人次以上,年住院量3万余人次,妇产科分娩量居全市首位。然而,由于医院老区仅有编制床位418张,位于老城区中心地带,交通拥堵,与现实需求极不相称,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作为安徽第一人口大市,过去由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人民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非常突出。”阜阳市卫计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近年来,阜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阜阳市医疗资源建设三年发展计划的意见》《阜阳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把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建设医院集群,完善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布局,全力提升医疗单位硬件水平、容纳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确保医院集群建设有序进行,阜阳市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卫计部门督促指导做好医疗资源项目建设的实施工作,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逐步进行整合,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财政部门保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发展改革部门做好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城乡规划部门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工作。在各方统筹推进下,截至目前,全市构建了“六综合四专科”的医院集群,累计投资62亿元,实现全市医疗机构总床位从2015年的24000张上升到2018年底的44205张,即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从2.4张提高到5.39张,超全省平均水平,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看病不在本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创新体制机制纾解养老难

  春风和煦,阳光正好,随着气温的回升,80岁的王爱兰老人经常让护工用轮椅推着自己到院子里晒太阳,和其他老人拉拉家常、说说闲话。退休20年来,由于自己一身的病,王爱兰经常医院家庭来回跑,不仅身体没照顾好,还影响了子女的事业,她心里一直想找一个医养结合的养老场所。经过多方打听,2018年,老人来到临泉县医养院,这里不仅环境整洁、设施先进,医护人员还每天两次检查身体,护工全天陪在身边,老人的心愿算是满足了。临泉县医养院成立于2017年,这家医养院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护理、养生、保健、养老、养护服务,在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不断提高养老质量,让老人们过上有质量的老年生活。

  “伴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高龄、多病、失能、失智老人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通过规范的养老服务机构获得养老保障,机构养老成为重要的养老模式。”阜阳市民政局老龄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到2020年,阜阳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146.88万人,将占全市总人口五分之一,成为我省老年人口最多的城市。而与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形势相对应的是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

  为有效应对老龄人口的增长趋势,阜阳市在养老事业产业发展上,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放开搞活,出台《阜阳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事业产业中来,走出了一条老人满意、子女放心、社会安定和谐的养老新路。

  记者在临泉县采访时了解到,为鼓励、扶持、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进入福利服务领域,临泉县拿出了真金白银,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养老机构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每个床位补贴3000元,对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根据入住人数给予运营补贴,对社会办养老机构银行贷款的给予贴息补助,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内设的医务室、护理站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书”的,给予一定补助。在优惠政策的助推下,当地出现了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产业的热潮,实现了从公办公营敬老院一枝独秀,到公办民营、民办民营养老机构次第亮相、多元发展的良好局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