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王雅静:把生活过成诗

2024-1-5 08:53| 编辑: 刘黎 | 查看: 10731| 评论: 0|来自: 阜阳日报

 

2017年王雅静一家人在重庆留影

      2023年岁尾,一组“脑瘫女孩逆袭人生,获得全国青年最高荣誉”的短视频突然爆火。视频里实现逆袭的女孩就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阜阳女孩王雅静。
  
  走过而立之年,王雅静的身体并没有真正逆袭,“立”起来。冬日的一个中午,31岁的王雅静被一条布绳绑在椅子上,身体一边歪斜着保持平衡,一边前倾去凑父亲王广银递来的勺子。王广银喂女儿几下,就抽空往自己嘴里扒拉两口饭,还绘声绘色地讲起自己学生时代如何狼吞虎咽的往事。说到生动处,父女俩都仰头大笑起来……
  
  王雅静,患先天性小儿脑瘫,一级残疾,脖颈以下严重瘫痪,衣食起居都离不开家人照顾。然而,30年来王家从不缺欢声笑语,从雅静2岁多被确诊患有脑瘫时起,一家人就习惯了用爱与坚韧面对一切,把波折的生活过成了诗。
  
  一
  
  1992年8月,小雅静出生时,王广银正意气风发。作为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王广银在红火的阜阳纺织厂里颇受重用;温暖殷实的小家庭里,妻子李娟刚诞下一对双胞胎女儿。
  
  然而,命运突然“翻脸”。李娟产后十几天,双胞胎中的妹妹因肺炎夭折。王广银和李娟强抑伤痛,把加倍的爱和精力都放在小雅静身上。但小雅静6个多月大时,王广银察觉出她不大对劲。“她不会翻身,大动作都做不好。”起初,王广银还安慰自己可能孩子发育晚一些,到雅静1岁时,才不得不面对现实——孩子有问题。
  
  在本地看了几家医院后,有医生提出孩子可能患有脑瘫,建议到大城市医院看看。“那时候,都没听说过脑瘫这个病。”王广银千方百计搜集资料,到处打听有相似患儿的病友。辗转多地问诊,一年多后,王雅静最终被确诊为痉挛性脑瘫。医生告诉王广银,这个病,医学上没法治愈,而且病情随时会恶化。
  
  “接连遭遇这些事情,以后就没有什么事能打倒我们了……”得知孩子的确诊信息后,王广银和妻子有过短暂的绝望,但很快就从心底涌起一股强烈的倔劲。
  
  “往好的方向想,往坏的方向准备。”
  
  从那时起,王广银和李娟一边把希望寄托于医学进步,四处求问治疗脑瘫的偏方和医院,一边做好了雅静一辈子只能坐在轮椅上的准备。
  
  北京、郑州、太原……家人带着小雅静去很多地方求医问诊。每次出门看病,都好像一次长征。由于年龄尚小,王雅静只记得那些年的零碎片段:
  
  过完年的初春,小雅静被带到太原,清晨的风冰冷刺骨。“当时我在我妈怀里,姥姥拉着行李,下了火车就朝医院赶,我妈和我姥都走得满头大汗,只有我冷得嗷嗷大哭。”王雅静回忆说,妈妈当时穿一件红色外套,把外套解开包住了她,像袋鼠似的,在她耳边说,再忍忍,一会就到了。“不久,一轮太阳从我妈肩头升起,红彤彤的,果真就不冷了。”
  
  在北京一家医院门口,王雅静看到有人在卖一种带发条的直升机玩具,非常想要,妈妈允诺一会儿扎针不哭就会买给她。王雅静不记得那天扎针疼不疼,也不记得自己扎针有没有哭,只记得最终得到了那个玩具,并因此开心很久。
  
  而大人的记忆相对冷峻。“看一次病要8000块钱。”王广银回忆,那时他和妻子的工资加一起一个月才300元。给孩子看一次病,要花去夫妻俩两年的工资。李娟说:“每次看病,都一张张地,把现金数给医院。”不久,李娟又下岗了,专职带雅静看病、照顾她。
  
  看过西医找中医,喝药、扎针、做手术,治疗的过程更让人心疼。李娟说:“雅静那几年喝的中药材加起来,能用架子车拉好几车。”
  
  从头皮到脚底扎满长针,四肢、腰椎、肋下都留有术后疤痕,还要接受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这些治疗和康复手段,王雅静从2岁坚持到10岁,王广银称之为“八年抗病”。
  
  第8年,王广银和妻子决定让雅静试一下前沿的“狠方法”,在腰椎动个大手术。“术后雅静能站起来,能扶着东西慢慢走一段路了,我们还拍了照片呢。”说起当时的手术效果,夫妻俩至今忆起还会欣喜。但手术并没有带来奇迹。不久,雅静又回到以前的状态,腰部还因这次手术留下一个坑。
  
  聊起“八年抗病”历程时,王雅静从嘴角到语调都带着笑意,王广银一直在旁边慈爱地看着女儿,李娟只偶尔轻描淡写地接一两句话……旁人永远无法知晓,他们如何把那些难以想象的难和痛,化成了无悔的从容。
  
  最后一次大手术后,王广银坦然地对王雅静说:“能看的都看了,要受的罪也受完了,以后好不好咱都不后悔。酸甜苦辣都是经历,咱都尝尝也好。”
  
  出院后,一家三口还特地到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笑容灿烂。
  
  
  
  和王雅静聊天,会不自觉忘记她身有残疾,只当她是一位开朗热情的女孩。“我爸说过,不能因为领了残疾证就把自己当成了残废。”王雅静说,家人从不因为她身体残疾而降低对她的要求和期待。
  
  从王雅静两三岁起,李娟就用家里的鞋盒、废纸板制作字卡,教女儿认字。在外地奔波看病期间,李娟还见缝插针通过指认路牌教雅静认更多的字。到四五岁时,王雅静就认识了不少字。为让女儿能更流畅地自主阅读,李娟自创了“傻瓜式”拼音教学方式。李娟对女儿说:“身体困在轮椅上,精神更要丰富灵活。”后来,王广银又帮助雅静丢掉对拼音的依赖,鼓励她积极拓展阅读空间。
  
  10岁前后,王雅静在姥姥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姥姥家的生活也很丰富、很好玩。”王雅静告诉记者,姥爷是转业军人,平日里雷厉风行,很威严,单单对她分外宠爱、有求必应。
  
  不能出去跑闹蹦跳,小时候的王雅静非常痴迷童话故事。每天睡前都要姥爷给她念故事,一直念到她能把整本书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得知王雅静借其他小朋友的童话期刊没借成,姥爷当天就去邮局给她买了本一模一样的杂志,之后,又为她订阅了一整年的《童话世界》。
  
  “等待的时间最开心!”每月一期的《童话世界》,不仅给王雅静带来持续的快乐,还为她打开一扇通往缤纷世界的大门。后来,王雅静自己创作发表了许多童话故事。
  
  姥爷和姥姥都很重视她的心愿。因为向往收音机里的声音和世界,王雅静拿出50元压岁钱给姥爷,请他给自己买一台收音机。姥爷买回一台精致小巧的收音机,姥姥则专门为收音机织了一个配色鲜艳的小包。
  
  “你不知道我多喜欢!”10岁的王雅静白天黑夜都抱着她的收音机,心里美滋滋的。后来,王雅静发表的第一篇随笔作品《声之桥》,灵感就来源于这台收音机。
  
  十七八岁时,王雅静既爱美又怕自己身体太重会累到妈妈,一度非常坚定地减肥,饿得胃疼都不吃东西。王广银时常剥一些核桃仁,劝女儿吃。有天怎么都劝不动时,王广银灵机一动,换个思路邀王雅静陪他喝两杯酒。两杯啤酒下肚,王雅静意外地发现神经痉挛的症状有所缓解,四肢都自如了不少;更惊喜地发现,父亲竟然是个热爱诗歌的“文艺青年”。从那天起,父女俩经常对饮,畅聊诗歌。王雅静吟出自己的第一首诗《幻想天空》,令父亲惊喜万分。王广银还把自己珍藏的一本诗歌合集送给了雅静。“我从这本诗集里得到美和爱的滋养。”从那时起,王雅静一直没有间断过诗歌创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发表和个人事迹报道出来,王雅静逐渐被大众知晓。面对潮水般的关注,王雅静起初很兴奋,随后又陷入紧张、焦虑的情绪。“不管外界怎么看,日子还是要我们自己过好。”父母的态度像定海神针一样,止住了王雅静的心绪波动。
  
  2016年,王雅静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访谈、节目邀约纷至沓来。王广银代王雅静一一婉拒,唯独在2017年接受了重庆卫视《谢谢你来了》节目组的邀约。
  
  “爸爸请假,咱好好去体验一回,知道做电视节目是咋回事,也顺便爬爬山、看看水。”王广银抽出整整5天时间,陪李娟和王雅静来到重庆。那期节目以《你是我最好的诗》为题,呈现了父女俩的坚韧和乐观。节目播出时引起很大反响。近日,该期节目短视频又在微信视频号上爆火一阵。
  
  节目给无数观众和网友带来感动和激励。在王雅静心中,节目之外的体验,也深深刻在心里:“除了在朝天门游轮上的震撼,还记得爸爸拽着我的轮椅带我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攀。爸爸累得满头大汗,我也难免紧张,但整个过程我们都笑得很开心。”
  
  三
  
  2008年,王雅静尝试用下巴操作鼠标,用“奇怪”的姿势打字。随后的日子里,她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陆续创作诗歌、散文、童话共10万字,出版了诗集《路过心的风景》,发表了中篇童话小说《她是阿莉尔》……
  
  王雅静以“用下巴打字的励志女孩”这一形象被大众知晓。“可我不太认同这个形象。”王雅静相信,“没有人天生是弱者,也不需要用别人的事来励自己的志。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光芒。”
  
  “其实,我用下巴打字,是对身体的妥协。”16岁前后,王雅静的身体状态突然变差了一些。本来,王雅静已经能趴在桌子上用电脑慢慢打字了,可那段时间右腿会突然不受控制地踢上来,甚至踢飞键盘。“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把键盘、桌子踢坏,特别有挫败感。”那段时间,王雅静特别痛苦,整天哭或者呆坐,妈妈甚至担心她会出心理问题。“最痛苦的时候也没想过放弃。”一天,又一次挫败后,王雅静垂下头时脸颊凑巧触碰到鼠标,发现可以用脸颊操控鼠标来完成一些操作。沿此方向,经过无数次尝试,王雅静摸索出用下巴控制鼠标,在屏幕键盘上打字的方法,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妥协总比放弃好。”从可以走路、可以用左手画画,到绑在轮椅上用下巴打字,王雅静妥协了许多,也用妥协的方式绕过许多无可奈何的阻碍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18岁时,敏感多思的王雅静曾在一首诗里把自己比作寄居蟹,“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王广银看到这首诗后,坚定地对雅静说:“你不是寄居蟹,也不是我们家的负担,你是爸爸的骄傲。”
  
  近年来,轮椅上的王雅静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青少年举办“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事迹报告会60余场,还开通微博、雅静励志信箱,在网上积极传播正能量。先后荣获“安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被评为“中国好人”。
  
  “荣誉在我身上,让我联想到小孩穿大人高跟鞋的模样,有时候我会惭愧,因为自己并没有做很多。”王雅静认为,除了感谢外,就是要让自己成长起来。
  
  “前段时间演讲,我第一次用平板电脑自己翻了页!”不管身体状况如何,王雅静都竭力争取哪怕一点点的进步。成年后,王雅静开始思考如何能养活自己、报答父母。“爸妈不急,他们鼓励我做有意义的事。”挣有意义的钱,过有价值的人生,是王雅静从父母那习得的生活态度。
  
  进入信息时代,王雅静在图文、视频、音频多个媒体平台耕耘着自己的账号。笔耕不辍写诗,坚持朗诵,学习配音、视频剪辑,开设心理信箱、专栏,热情地向求助的网友提供咨询和帮助,用自己的账号帮助困难母亲卖苹果……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很多人从王雅静那里获得帮助和支持,她也因此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近年来,王雅静慢慢探索从事一些既能帮助、治愈更多人,又能获得一定报酬的工作。在市残联支持下,她坚持每周制作一期与残疾人互动、分享的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和阜阳广播电台播放,目前已播出200多期。这份工作报酬,加上低保和些许诗刊稿费,王雅静每月能收入近2000块钱。
  
  “我们收入不高,好在消费欲望也不高。”逢家人或自己过生日,王雅静会花心思送出特别的礼物。15岁时,碰到妈妈生日,小雅静拿出自己攒下的100块钱给母亲,让她上街买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女儿送的生日礼物。李娟用100块钱买了一个首饰盒给自己,买了一个银戒指给女儿,母女俩珍藏这份礼物很多年。25岁生日时,王雅静和安徽红十字会签了一份遗体捐献书作为生日礼物;30岁时,又捐赠了自己的头发……
  
  “世上没有一种药,能彻底治疗我这先天性脑瘫。”王雅静坦言,“脑瘫毁了我,也成就了我,让我在极端艰难的命运里找到了生命的光芒。我不停地创作,是想用自己的作品铸造一个盾牌,挡住我残疾人的身份,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做一个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的人。”
  
  关于未来,一家人也难免焦虑。“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让每天都活得充实有意义。”王雅静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道:“生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并不长久,让自己的欲望变薄,让周围的快乐加深,才是活着的意义。”
  
  (图片由王雅静提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如约而至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